2022年8月26日,中国社会学年会“医学社会学:理论发展与中国经验”分论坛在线上召开,由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政策与管理系、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共同承办。清华大学景军教授为本次论坛负责人,论坛联系人为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学系孙薇薇教授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齐亚强副教授。本次分论坛旨在搭建社会学与医学及健康相关研究的学术交流平台,推动医学与健康社会学专业共同体的发展与壮大,促进健康议题的跨学科合作与交流,齐心协力为健康中国献计献策。
8月26日,本论坛在腾讯会议进行线上直播,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等参会人数近300人,一时人才济济、群英荟萃。中央财经大学孙薇薇教授首先汇报本次论坛基本组织情况,本次论坛自征稿通知发布以来累计收到全文投稿41篇,经专家评审遴选,本着严格论文规范、并鼓励学者广泛参与的精神,共有37篇高质量论文被收录进分论坛论文集。
中央财经大学孙薇薇教授汇报论坛筹备情况
论坛主题发言环节,主持人为复旦大学潘天舒教授,发言人为清华大学景军教授和复旦大学潘天舒教授。景军教授对以往社会学理论进行反思,从理论和方法上启发中国社会学新时代和新使命,建构中国特色医学社会学。潘天舒教授在两次疫情期间的调查关注边缘人群,发现了老人群体的多元性、复杂性和可塑性,揭示了老年群体的“调适性智慧”能够应对“智慧城市”治理带来的挑战,为应对数字鸿沟和老龄化社会提出新的思路。
清华大学景军教授做主题发言
复旦大学潘天舒教授做主题发言
论坛第一单元由中央财经大学张杰教授主持,单元主题为“患病、康复与照护”。六位报告人依次发言:清华大学法翠雯助理研究员、向芷霖同学以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发现中国社会病友互助组织在成因与特征上的特殊性,折射出当下医疗社会生态的一些特点;暨南大学龚霓副教授通过患者对于糖尿病自我管理过程中相关知识的理解、认知与需求偏好,揭示患者生活逻辑和医学逻辑碰撞的原因;北京科技大学郭戈老师从医学人类学的照护逻辑出发来分析部分中国家长疫苗犹豫行为的社会、文化成因;福州大学王杰副教授从现实基础、主观建构和多元竞争三维度重构患者的善终叙事,突破原本叙事治疗的纯粹主观维度,促进患者叙事与他者叙事的协调;四川大学徐文健副教授通过问卷测量将性少数青年的心理困扰分为三类:无心理困扰组、轻度心理困扰组、中度/重度心理困扰组,并发现童年期虐待和留守经历与心理困扰的各个维度呈正相关;中国人民大学齐亚强副教授使用2011-2018年CHARLS追踪调查数据,通过拟合动态面板模型发现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动态双向交互影响,心理健康对生理健康的影响似乎更大。中山大学余成普教授和南开大学吕小康教授对报告人的发言给予了深刻的点评和建议,报告人与全场听众受益良多。
中央财经大学张杰教授主持
清华大学法翠雯助理研究员,向芷霖同学发言
暨南大学龚霓副教授发言
北京科技大学郭戈老师发言
福州大学王杰副教授发言
四川大学徐文健副教授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齐亚强副教授发言
中山大学余成普教授和南开大学吕小康教授评议
紧接着南京大学彭华民教授主持开启了论坛第二单元,主题为“医疗职业发展”。深圳大学池上新副教授利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考察了医疗市场化进程下的患者信任,得出各省民营医院发展与患者信任的关系呈现“U”型效应结论;东南大学张晶副教授关注中国公立医院医生的跨专业边界诊疗行为,分析了地级市公立医院边界模糊的形塑机制;哈尔滨工程大学吴际副教授探究在乡村振兴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日益深化的背景下村医所扮演的多元角色;中央民族大学常姝老师与何霆同学基于生命史和参与观察的研究方法,讨论在诊所与卫生院中的结构性差异反映为医生的两种生命体验。北京科技大学郇建立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姚泽麟教授对四篇报告分别进行了细致的点评,并对相关报告人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南京大学彭华民教授主持
深圳大学池上新副教授发言
东南大学张晶副教授发言
哈尔滨工程大学吴际副教授发言
中央民族大学常姝老师、何霆同学发言
北京科技大学郇建立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姚泽麟教授评议
下午13:30,论坛第三单元议程开始,单元主题为“老年健康研究”。中山大学程瑜教授担任本单元主持人,邀请四位发言人依次展示。兰州大学张庆宁副教授与魏捷同学关注镶嵌于有偿照护秩序中的复杂伦理情境,试图沟通照护伦理和有偿照护的劳动秩序两种研究视角,超越“爱与剥削”的二元框架;而河北大学任杰慧副教授则利用空间理论,比较不同养老院在空间实践、空间的表征和表征性空间上的不同建构过程,阐释“家园”空间的生产对老年护理人员专业队伍稳定性建设的作用和意义;深圳大学李冰玉助理教授聚焦罹患认知障碍的耄耋老人群体,探究该群体死亡的风险及保护因素,并筛选可转化为照护实践的可改变因素;北京协和医学院陈昭助理研究员对老年代步车背后的文化动因和实践逻辑进行研究,发现老年代步车的社会生命所体现的是当前老龄社会老年群体城市生活的生动图景。中山大学程瑜教授和深圳大学齐腾飞助理教授作为本单元的评议人,分别对上述研究进行了精彩、细致和全面的综合点评,并针对研究细节与报告人开展了深入交流。
兰州大学张庆宁副教授与魏捷同学发言
河北大学任杰慧副教授发言
深圳大学李冰玉助理教授发言
北京协和医学院陈昭助理研究员发言
中山大学程瑜教授和深圳大学齐腾飞助理教授评议
紧接着在陈斌教授主持下,本次论坛迎来了最后一个发言单元,这一单元的主题为“中国情境与医疗文化”。六位报告人依次上台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云南中医药大学段忠玉教授探析了纳西族与其他民族在自觉和涵化之间的医药文化和谐共生状态,使得多元就医实践成为了可能,二者间互动互构;南方医科大学高一飞副教授采用定量与质性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探究西医学生的中医观和多元医学实践,为医学多元理论补充了中国观点;而中央民族大学韩俊红老师关注中国医学文化,中国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虽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医学文化模式,但经过历史性的交织杂糅,同构了该文化复合体的当下形态;复旦大学博士生王焱基于“物的社会文化生命”理论,探讨西式月经带利用科学权威进入中国市场,又生产出一种既“卫生”又“摩登”的生活方式;西南财经大学何龙韬副教授尝试在中国语境下发展一套完整的福柯话语分析,试图打破当前研究中一种极端的文化相对主义;中央财经大学孙薇薇教授与李颖浩同学从临汾“公厕革命”这一地方性的治厕实践出发,探索临汾“公厕革命”的逻辑基础。结合五位发言人的分享内容,两位评议人给出了专业而详细的评价和建议:东南大学洪岩璧教授结合专业知识,对各发言进行了深刻犀利的评议;中国人民大学黄盈盈教授的评议细致全面,在高度肯定的同时对发言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云南中医药大学段忠玉教授发言
南方医科大学高一飞副教授发言
中央民族大学韩俊红老师发言
复旦大学博士生王焱发言
西南财经大学何龙韬副教授发言
中央财经大学李颖浩同学发言
东南大学洪岩璧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黄盈盈教授评议
论坛最后,中央财经大学孙薇薇教授代表论坛承办单位对所有与会人员表达了谢意,并邀请合影留念,共同期待明年再相聚。至此,本论坛工作圆满落幕。
论坛部分与会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