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书 | 《不平等的学习:中国社会转型和学习范式的转移》

发布者:刘秋芳发布时间:2022-08-01浏览次数:166


《不平等的学习:中国社会转型和学习范式的转移》(Unequal Learning: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Shifting Paradigm of Learning in China)是哈佛教育学院向芯的博士论文(未出版)。向芯在高中阶段即创办了公益组织青草公益,支持流动儿童群体融入城市,一直坚持至今;后被哈佛大学录取,本科阶段读心理学,博士阶段读教育学,毕业后先后担任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研究员,北师大珠海校区讲师、哈佛教育学院访问助理教授。

图片

青草公益

向芯


《不平等的学习》基于四所初中,分别是红河中学(云南某贫困县的农村公立学校)、宜平实验中学(云南同一贫困县的县城公立初中)、晨星中学(广州的私立农民工子弟初中)和明英中学(广州的精英公立初中),历时12个月的田野调查写就。在Barbara Rogoff的理论的基础上,向芯重新定义了学习范式(Paradigm of Learning)的框架,引入了结构性基础(structural foundation)这一维度,将学习范式和宏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联系起来,革新了“学习范式”这一概念。Rogoff提出了两种学习的范式来分别描述美国土著社区和美国主流学校儿童的学习方式,前者为“通过观察和参与学习”(Learning by Observing and Pitching In,LOPI),后者为“流水线指导”(Assembly-Line Instruction,ALI),有鉴于此,向芯提出了四种学习的范式:在家庭和社群劳作中学习(Learning in Family and communal Endeavors),通过正式的指导学习(Learning through Formal Instruction),在有组织的活动中学习(Learning in Organized Activities)和通过玩学习(Learning through Play)。由此,向芯拓展了学习的概念,不仅仅是指发生在学校课堂中的学习,即通过正式的指导学习,还有其他三种学习范式。向芯还将这四种学习范式放置在中国城市化、全球化和市场化的背景下考虑,询问哪种范式被看重、被合法化、被当做考核的指标,而哪些范式被贬低,以及这些学习范式的阶层差异,对教育不平等提出了有力的批判。
向芯通过红河中学初中生阿茗(音译,Ming)等诸多案例,说明了在家庭和社群劳作中学习的价值。向芯在周末跟随着阿茗回家,到家后,不同于其他城市里的孩子,阿茗没有坐下来和作者一起看电视,也没有像很多初中生一样要作者的手机玩,而是开始收拾,非常娴熟地为家人和作者准备了晚餐。作者还参与了阿茗一家及阿茗的表兄弟们种土豆,还详细记录了那天阿茗带领两个妹妹完成难度较高的烤猪肉的场景,说明这一学习过程中的灵活性、创造性,类似的活动还有扫地、洗碗、安抚哭泣的婴儿、耕田、放牛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不仅获得到了复杂的知识和技能,而且逐渐成为了家庭和社区的负责的核心参与者;儿童并未脱离成人世界,而是和成人一起协作完成和家庭生计相关的事务,此时学习不是学习抽象的知识,而是实践的知识,学习也不是仅仅为了学习、或是为了区分,而是为家庭和社群事务做出贡献;学习者不是通过反复诵读、记忆来学习,而是通过观察、模仿、参与来学习。但是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此种学习方式受到了贬低,失去了合法性。一方面,相比于进城打工、从事制造业或服务业,从事农业的报酬非常低,人们对这些技能失去了兴趣和信心,相比之下,学校教育为阶层向上流动提供了可能性,获得了正统和合法地位,这种地位随着国家权力的介入越发巩固,家长为了让孩子全身心投入到学校中,不要求、甚至不让他们帮忙家庭事务;另一方面,农民工进城打工,原有的家庭和农村社区结构和生计安排被打破,父母离家较远,孩子难以参与到父母的工作之中,如果孩子进到工厂等工作场所,不仅不能帮忙,还可能成为一个累赘,传统社区的瓦解、成人与儿童的分离的现实,也让这一学习范式式微。阿茗在学校里成绩并不好,但是其对家庭事务的熟练程度让作者惊叹,不过后者并不进入考核体系,向芯通过质疑这一点,揭示了不同学习范式之间权力关系,而这种权力关系生产了不平等。
向芯比较了精英学校明英中学和其他三所非精英学校的课堂学习(通过正式的指导学习),指出:精英学校的教师对所讲授的知识有独到的理解,可以激发孩子对学术科目的兴趣,同时教师和家长深入地配合,培养孩子高效的学习习惯;相比之下,非精英学校的大多数老师通过课本讲课,照本宣科,强调孩子对知识的记忆而非理解,一切围绕着考试而展开,难以调动和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而且老师不会反思自己的教学能力或准备时间不足、学生也不会对此产生质疑,反而将一切责任归咎到学生自身,即学生学不懂、不感兴趣就是“不努力”“不聪明”“素质差”“基础差”等。学校教育将学生分层,并引导他们走向不同的分层的职业,并且掩盖了背后的权力关系和结构性不平等,将赞美和指责放在个人身上,将残酷的分层合法化。此外,“在有组织的活动中学习”这一章中,向芯通过精英学校和非精英学校的艺术活动,再次揭示了这种不平等的生产:精英学校的艺术活动往往得到了老师、家长的大力支持,包括智力上的、情感上的、金钱上的投入等,而且通过艺术活动的比赛,获得各种荣誉、奖项和证书,这成为进一步升学的入场券,同时,通过这些有组织的活动,孩子学习到了参与全球精英竞争所需的技能和能力;相比之下,非精英学校的艺术活动得不到家长和老师的支持,甚至还会反对,因为这占据或浪费了本应该用以备考的时间,学生参与相关活动只能依靠自己,或者中途放弃。在“通过玩学习”这一章中,向芯分析了通过正式的指导学习占据了统治地位,让“通过玩学习”失去了合法性,但是通过对孩子玩象棋等活动的分析,向芯揭示了玩在学习中可能发挥的巨大潜力,但是老师最终在学校没收了象棋,禁止类似的活动,因为其侵扰到了常规的学习。
在论文末尾,向芯提出了解决教育不平等的方案,在她看来,可能之一的有效解决方案为投资老师,即培养对教育富有使命感和激情、对教育事业充满热爱的老师,这些老师能够看到多种学习范式,并且承认和挖掘这些范式的可能性,能够激发孩子对学习的乐趣。与此同时,向芯批评了以往对教育不平等的见解,这些见解大多局限于学业成绩和学历获得的差异,而忽视了其他的学习范式,大大限制了学习、创造和改变的可能性。我认为向芯提出的四种学习范式是非常具有潜力的理论,其可以拓宽我们对学习的理解,看到那些看似无价值、混乱的、不起眼的活动中教育和学习发生、生长的巨大的潜力。这为突破单一的学校教育、创造多元的学校教育,甚至是走出学校的教育,让教育更具可能性提供了指导。如何在具体的地方情境中,充分挖掘这四种学习范式并且实践,是一个充满活力,也是令人期待的问题。

复旦人类学 胡凤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