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这是上海文化的最好代言,也是复旦人类学的重要特色。
复旦人类学日是由复旦社政学院潘天舒教授提议并得到复旦大学副校长、上海人类学学会会长和中科院院士金力教授大力支持,每年秋天在复旦大学与上海人类学学会同日举行的一个对学界内外人士开放的学术节日。
2013年11月17日,“上海人类学会成立三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复旦人类学日”在复旦大学逸夫楼报告厅举行。来自历史地理、医学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人口学和历史学等人类学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的发言,充分体现了21世纪复旦人类学学科前瞻性、植根性和公共性的特征。
时光荏苒,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的前行。在此,我们推出复旦人类学日系列专辑。在这个大平台上,思维发生碰撞,学科实现交融,激发出人文和社会科学的无限想象。
上午会议回顾
上午的会议由上海人类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张海国老师主持。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沈国明教授在开幕词中指出:发扬与壮大人类学相关学科对于当前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此后,复旦大学副校长、上海人类学会会长金力教授为其“学术对手”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吴新智颁发“人类学终身成就奖——金琮奖。”随后吴院士以“关于东亚人类进化的新思考”为题做了主题演讲,与现场的学者、观众分享了其个人研究的历程、感悟和经验以及他学术成就与学术思想,展望了东亚人类进化研究的新问题与新思路。之后,由辽宁医学院院长席焕久的演讲概述了医学人类学的历史与现状,展望其未来走向。上午会议的最后演讲者是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苍铭。他所做的“南方民族分类方法与民族识别”的报告从新中国的民族分类与识别的历史入手,还原了当时西南地区的民族分类与民族识别历程。
下午会议回顾
文化和社会人类学视角下的种族
范可 教授
南京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范可教授作了题为“文化和社会人类学视角下的种族”的精彩演讲。范老师认为,种族其实并不存在,这一说法也是过时的,联合国也用“族群”一词来替代;由于地理大发现与殖民经济的兴起而导致了“种族”这一概念的形成 ;人类学不承认种族的存在,但并不否认人类多样性(human diversity)的存在。最后,范老师强调,“种族”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建构,需要从多角度来解释这个问题,而不是单一的思维。范老师的演讲对于复旦如何以历史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体质人类学”的传统,如何继往开来,走出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生物决定论”和种族科学的怪圈,融入21世纪国际人类学学科主流,具有显而易见的现实意义。
地缘政治与民族区域:以川西松潘为例
安介生 教授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副所长安介生教授作了题为“地缘政治与民族区域:以川西松潘为例”的报告。他把其在松潘的田野调查历程与松潘的历史相结合,向我们讲述了松潘地区地理位置与明清时期的统治历史,使得松潘以较为清晰地形象出现在我们眼前。松潘地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平均海拔高度较高,且地貌形态复杂,地势变化较为悬殊,自然地貌特征相当突出。明朝与清朝在对松潘地区的管理上,虽然形式有所不同,但都十分重视松潘地区的治理。而就民族大类而言,清代松潘地区的居民可以分为汉族与非汉族两大部分。就这一地区分类的困难二胺,主要集中于非汉族认知与区分上。安老师的报告,为我们在民族区域自治的问题上如何以史为鉴,提供了基于史料和田野体验的宝贵依据。
民族与区域研究维度思考
王建民 教授
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和民族学学科史权威王建民教授作了题为“民族与区域研究维度思考”的报告。王老师首先向我们提出了“民族”与“少数民族”相关概念的定义。他同时明确指出:早期中国人类学家受到以研究“原始”族群及其文化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西方人类学进化理论范式的影响,将非汉族的少数民族“他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而随着新中国建立后而开始实行的“民族识别政策”,国内的人类学在实践中基本演化为少数民族研究专业。而当代人类学家所面对的是已经被国家民族识别和划分系统结构化了的具有“民族属性”的研究对象,从文化群体主体的表述中,可以看到更多的、更丰富的对民族的想象、建构和表述,因而来自田野民族志工作的材料有助呈现鲜活的第一手资料和讯息。
一孩政策后的中国
王丰 教授
发言人王丰教授是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特聘教授,曾经担任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和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社会系主任,是一位著作等身,并擅长以数字来讲述人文和社科论题的高手。在“单独二孩“政策出台后一天,王教授适时为我们带来了题为“一孩政策后的中国”的演讲。此前他已经接受了多家国内外媒体采访。王教授提出,国际上与社会上都认为我国生育率的逐年下降是因为“独生子女”政策的出台。而实际上从1960年代开始,我国的生育率就已经处于一个下降的过程,与东亚及东南亚的生育率下降水平相当。当前世界人口已经呈现出“人口快速增长时代已经结束”的特征。同时,“独生子女”政策形成的是国内的一亿五千万独生子女家庭,占到了国内家庭总数的三分之一,不仅仅是少生四亿人。而一亿五千万的独生子女家庭也不全部因为是“独生子女”政策而导致的。“独生子女”政策的出台也使得我国的人口红利已经消失,年轻劳动人口的数量也在不断下降。“一孩政策”给中国的社会家庭带来了不可承受之重。表现在人口流动与分布与社会转型、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公共财政支出的困境及其对政府执政的考验、家庭组织的功能与困境以及公共政策选择等各方面。因此,医疗改革与养老改革已经刻不容缓,箭在弦上。
捕捉日常生活的中国智慧
张乐天 教授
复旦大学当代社会生活资料中心主任张乐天教授作了题为“捕捉日常生活的中国智慧”的演讲。张老师立志于通过老档案与老材料的搜集,研究当代社会的变迁与变革。历时三年,已收集了超过7万封的个人书信(包括了毛泽东时代的“人民来信”)、超过1000本的个人日记(包括当时大学生的谈恋爱日记)、超过7万份的个人生活史资料,和各种不同单位的资料(如上海总工会的各种资料,超过20麻袋)。张老师认为,这些充满细节、颇具情感深度的资料能够为研究者提供多元的视角。在方法论上,应该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场景化,研究者应回到资料产生的场景研究问题;二是时代化,不同年代的生活差别是非常大的,需要研究者回到当时的时代去;三是不同视角的互动,即在研究过程中,要想象当事人写这些资料时的情感,与当事人产生互动。最后,张老师希望能与兄弟院校的师生进行互动与合作,共同发现隐藏于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中的智慧。
下午场(部分)报告详细内容回顾: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93f6530101filo.html (范可教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93f6530101fnt6.html (王丰教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93f6530101flad.html (詹梅教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93f6530101fm5u.html (王建明教授)
文稿:复旦人类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 沈高明
编辑:朱彦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