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这是上海文化的最好代言,也是复旦人类学的重要特色。
复旦人类学日是由复旦社政学院潘天舒教授提议并得到复旦大学副校长、上海人类学学会会长和中科院院士金立教授大力支持,每年秋天在复旦大学与上海人类学学会同日举行的一个对学界内外人士开放的学术节日。
2012年11月3日,复旦大学第二届人类学日举行。在这个大平台上,思维发生碰撞,学科实现交融,激发出人文和社会科学的无限想象。
特邀嘉宾发言
第二届复旦人类学日特邀嘉宾麦克·唐纳(Ted MacDonald)教授来自哈佛大学社会研究委员会。麦克·唐纳教授于1979年获得伊利诺斯大学人类学博士,之后曾在哈佛大学进行过为期3年的博士后工作。此后他一直担任由哈佛著名人类学家梅博利-路易斯(Maybury-Lewis)创立的文化长存(Cultural Survival)组织的项目主管和副主任,是一位将人类学理论和技能服务于少数族群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特邀演讲嘉宾 麦克·唐纳教授
人类学的实践: 文化长存
The Practice of Anthropology:Cultural Survival
麦克·唐纳的发言从应用人类学的角度首先对文化进行定义,生动形象地将此比作一个具有活力的社会过程,由此引入以参与观察为特色的研究话题。基于田野体验,麦克·唐纳指出:文化认同使得我们感到骄傲和自尊。我们必须接受文化永远在改变这一现实,同时意识到对于文化改变所造成的那些不可逆转的后果,处在全球化和发展边缘地带的部落和少数族往往没有发言的机会和渠道。而这正是四十年前梅博利-路易斯教授和她太太皮娅在资金和人员极端匮乏的情况下在哈佛大学率先成立这一“文化长存”这一国际人类学最具代表性的非营利组织的出发点。
文化长存(Cultural Survival)组织创始人
梅博里-路易斯夫妇(Pia and David Maybury-Lewis)
在1979年应邀加入“文化长存”之后,麦克·唐纳有机会在50多个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与各色人等进行平等交往,并发挥人类学者“懂文化”和擅长人际交流的特长,周旋于政府部门、部落首领和跨国公司的代表之中,在一些由于国际开发而酿成的冲突事件中担任谈判和斡旋者的角色。麦克·唐纳结合自身经历,回顾了文化长存组织30多年以来的变化,以及人类学者如何采取适当的立场和策略来因应这种变化。麦克唐纳将自己的角色和功能分为下列五个阶段:1)充满同情心的文化报道者(田野研究者);2)土著民众的服务者;3)通过发展项目实施来加强地方组织和社区的力量;4)地方民众主导发展进程后主动退出;5)回归北美主流社会后继续呼呼维护少数族裔的文化权益和经济生存权益。麦克唐纳在离开文化生存组织之后,任职于哈佛社会研究委员会,通过教学来继续实现自己的人类学理想。
在结束演讲后,麦克唐纳放映了他参与拍摄的由梅博利-路易斯与美国公共电视台(PBS)合作拍摄的《千禧年愿景:部落智慧与现代世界》(Millennium: Tribal Wisdom and the Modern World)第一辑片断。
复旦人类学 潘天舒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