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纪要 | 上海人类学学会应用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专场暨第十届复旦人类学日

发布者:刘秋芳发布时间:2022-07-22浏览次数:89

2020 年 12 月 4 号,第十届复旦人类学日在睿丛文化成功举行。出于防疫的需要,组织方对参会人数有所限制。本次复旦人类学日由复旦社政学院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所和睿丛文化共同举行。人类学日活动成功地进行了线上直播,逾 200 名观众线上参与观看互动。

图片

张海国教授致辞


上海人类学学会会长张海国教授回顾了复旦人类学日的历史,复旦人类学日十年前在金力院士和潘天舒教授的共同努力下成功举行,现今已经举办十届,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会议。张海国教授祝愿会议成功举办,与会人员在线上和线下热烈讨论,有所收获。


曹思旸博士后分享主题演讲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博士后曹思旸做了题为“增龄中的养生:城市老年人身体调摄实践与日常照料的时间性”的分享。养生是一个古老的术语,也是一种现代社会中被创造的传统。养生意在调摄身心状态,滋养生命形式,充实自我内涵,是态度、技术、也是生活方式。养生涉及有利于提升自身修养的多种日常生活实践,其目的不仅在于提高外在身体功能,也在于获得一种祛除疾病、减缓老化的平和愉悦。

在这项研究中,曹老师尝试将养生理解为一种嵌入在个人与家庭关系变迁中的日常照料体验,思考养生中的身体调摄实践如何折叠在多重时间性的交错之中。基于对年长的养生爱好者的田野调查,曹老师探索了养生实践中的社会文化意涵及与日常照料相关的“时间工作”。通过日常照料的时间性这一理论视角可以发现,增龄过程会影响人们对于照料与时间的理解。这种转变显然与生老病死的自然时间顺序相关,也牵涉到协调个人时间与家庭时间之间的冲突,合理安排自我保健与照料他人。此外,社会历史变迁与生命历程推移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国家权力对老年人私人时间的入侵,允许他们通过养生重新整合个人与家庭生活。面对代际照料模式转型与公共卫生服务的市场化、私人化,当代中国城市中的养生实践也是一种个体的修复策略,协助老年人应对增龄中的多种威胁并构建连贯的身份认同。


姚冠华总监分享主题演讲


睿丛文化数据总监姚冠华以“走进‘厚数据’:文化人类学在数据方向上的探索”为题作了分享。睿丛在商业中做了一些数据的、定量的探索。虽然睿丛以人类学为主,但是也会用定量的方法,来探讨中国的消费者、消费市场。人类学会讲厚数据(thick data),试图将大数据和厚数据是结合起来,帮助企业、品牌更加精准地做用户运营。人类行为背后隐藏着意义的网络。厚数据即是要在行为中寻找意义以此达到消费驱动的目的。物品在人们的生活网络中扮演一定的角色,比如物品可以满足人们的某些期待或渴望,人们也会通过物品来实现自我认同。例如,在睿丛所做的某些实际案例中,一消费者表示,骰子耳环就像是人生,永远不知道哪一面会落地,骰子耳环就像是这种不确定性的象征,因此 TA 愿意购买这幅耳环。这充分展示了消费者“我”与物品之间具有的联结,这种联结可以是价值,也可以是本土化。

那么厚数据的分析框架促使消费驱动的是什么?是对人、场景、内容等进行区分。以某知名生活餐饮服务平台面临的业务问题为例,缺乏对人、场景和内容相关厚数据的分析,往往会使商家所想象的目标用户与实际目标用户大相径庭。首先,厚数据对人的分析可以了解到老年人因有社交需求而与自己老朋友相约甜品店、女性想拥有自己独处的空间而选择独自逛街、跑业务的白领因想有自己的时间会选择在跑业务途中买一杯奶茶且在店堂食而非回到办公室叫外卖,这些是通过大数据难以获得的。其次,在对“周末好时光”这一场景进行厚数据分析时,可将用户分为休闲充电型与高能犒赏型两种反差极大的类型,但大数据往往将用户视为无差别的群体。最后,在内容上,商家对低价的理解即为折扣,但通过厚数据可以知道,用户对低价的期待是多元化的,他们可能会在意会员待遇、可能在意的是省钱、也可能是希望量的增加。所以通过这一案例,可以发现厚数据的优势是可以打破刻板印象,获取消费者的真实信息;并且它可以打通数据孤岛,可以通过消费驱动为核心来串起线上和线下数据;最重要的是厚数据以终为始,从解决业务问题出发,使得业务更好地落地。最后姚冠华指出,文化人类学可以为数据降低“冷启动”的难度,可以输入“动机”“价值”等软指标,为数据模型提供解释性。数据科学之于文化人类学,提供了极大量级的行为数据,为扩大田野样本提供可能性,在更为广阔的领域放大文化人类学的优势,为文化人类学带来全新的线上的、互联的研究场域。


丁玫副研究员线上分享主题演讲


复旦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丁玫在线上做了题为“康复医疗、运动医学如何塑造老年人的身体想象”的演讲。丁玫老师在上海、内蒙古、新疆等地的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部展开了田野调查,从康复医疗、运动医学的治疗师和临床医生的日常实践出发,讨论老龄化的身体如何在这两个医疗、学术领域中得到逐步塑形,包括治疗理念如何塑造老龄的身体,进而生产出“理想”的社会身体。同时探讨了新冠疫情期间的田野,包括新冠疫情下进入医院的各项要求如何进一步塑造老年人群体的社会定位。


 陈虹霖教授线上分享主题演讲


复旦大学社政学院社会工作系陈虹霖教授在线上做了题为“‘十四五’智慧养老应用场景研究”的分享,从加速老龄化、老龄服务行业、适老科技的思考等分面展开,陈虹霖教授认为虽然智慧养老从 2017 年开始三部委就制定了《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 年)》,上海市近期也公布了 12 个智慧养老场景应用,但智慧养老有“叫好不叫座”之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陈虹霖教授试图描绘出更多种类的养老场景,指出每一种场景中存在的问题。以“防止认知症老人走失”的场景为例,存在以下问题:(1)手表耗电较快,子女忘记充电产品关机功能发挥失效;(2)容易被老人从手腕上摘掉;(3)手表、手环以及徽章过于醒目,出现标签化现象;(4)手表、手环以及徽章的设置过于厚重,会产生拒绝佩戴的行为;(5)感应芯片轻薄,类似于“名片贴”,可以贴在老人的衣角,避免老人随意摘除的风险,当携带感应芯片的老人离开社区或者机构会引发报警,但无法安装定位系统,如感应芯片的终端设备反映迟钝,寻找仍是难题;(6)智慧化产品的精准度仍然需不断完善,产品本身会存在误报以及不报的情况;(7)智能鞋垫价格昂贵,并且需要可换洗,阻碍了普及。


潘天舒教授进行演讲


主题演讲告一段落,复旦大学人类学民族学所长、上海应用人类学会会长潘天舒教授回忆了十年前第一办人类学日的许多情景,感谢了诸位师友一路以来对复旦人类学和复旦人类学日的支持与帮助,期待之后复旦人类学日可以更加精彩。


郭莉老师进行演讲


睿丛文化创始人及 CEO、上海应用人类学学会副会长郭莉分享了睿丛在 2020 年的挑战与收获,她认为 2020 年是多变的一年,而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如何适应社会变化的学科。2020 年也是睿丛忙碌的一年,在今年,睿丛持续帮助一线的企业和品牌对快速的变化作出反应;在互联化、数字化发展趋势下,睿丛与时俱进,在数据分析作出创新。郭莉老师相信人类学在这个时代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最后,张海国会长作了简短致辞,宣布第十届复旦人类学日圆满结束。

文字:胡凤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