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纪要 | 二战以什么方式被铭记——十一个民族的调查(National Memory for World War II)

发布者:刘秋芳发布时间:2022-07-21浏览次数:27


20191214日,在位于上海的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中国办公室,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教授詹姆斯•沃茨(James V. Wertsch)开展了以“二战以什么方式被铭记——十一个民族的调查(National Memory for World War II)”为题的讲座。教授主讲了他及其团队完成的一项大型跨民族-国家的战争认知研究,围绕该研究的基本概念、研究发现、不同民族-国家的集体记忆模式以及背后蕴含的认知历史性脉络等方面进行分享。叙述风格轻松诙谐,与嘉宾的互动活跃。


沃茨教授就民族-国家记忆(national memory)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和阐释。民族-国家记忆作为一种特殊的集体记忆,是对一个民族(国家)成员所共享的历史的再现,投射了部分的民族-国家认同和蕴含着民族主义意涵。这一调查覆盖了11个国家,研究对各国至少100位受访者的“二战记忆”进行了考察,考察内容包括:人口数字信息了解、十件战争事件的罗列、通识考察和本国对于战争贡献情况的评价等四个方面。在分享研究发现以前,教授让在座嘉宾说出印象深刻的三件二战事件(event),大家纷纷提到了珍珠港事件(Attack on Pearl Harbor)、诺曼底登陆(The D-Day)和南京大屠杀(The Nanking Massacre)等。对于该结果,教授指出,这除了与大家公认的重要事件相吻合外,还映射着部分对于“日本侵略史”的民族情绪。而从11个国家的调查数据来看,列表事件整体有较高的重复性。但是研究者可以观察到不同的记忆共同体(mnemonic communities)对过去有着不同的解释,例如美国民众和俄罗斯民众对二战有着截然不同的回忆,美国民众认为在广岛投原子弹是因为日本偷袭珍珠港,并且拒绝投降,美国为了终止战争挽救更多的人,所以投下了原子弹,而苏联的教科书中却认为美国的行为对终止战争没有帮助,目的是为了震慑苏联以及全世界。
另外,研究显示,俄国受访者呈现的答案不论在内容还是排序频次上都呈现出显著的差异。其中,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战役、柏林战役和莫斯科战役等多次被提及。这些事件都反映了相较于其他国家的受访者,俄国受访者有着更为详细和确切的记忆。教授指出三点重要原因,一在于俄国在二战中的伤亡及亏损严重,二在于二战对于俄国商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打击,三在于俄国人有别于其他国家的世界观和民族-国家叙述方式(national narrative)。这种叙述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具体的叙述,另一个是“叙述模板(narrative template)”,后者是一种基模性的叙述,是解释事件无意识的惯习。叙述工具对我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需要通过分析才可以将隐藏其下的符码显现出来。具体而言,“驱逐外来入侵者”就是俄国人的“叙述模板”——敌人带来了巨大的苦难和屈辱,但俄罗斯人经历英勇顽强的斗争最终战胜了敌人。对于他们来说,相同的故事已经上演了数百年,只是反抗的对象不同:从13世纪反抗蒙古人,16世纪反抗波兰人,18世纪反抗瑞典人,19世纪反抗法国人,20世纪反抗德国人等。这种国家记忆不断积淀使得俄国人形成一种叙述模板惯习。而在苏联顽强反抗希特勒入侵的战争中,整个世界见证了这一叙事所发挥的作用,但对于俄国人来说,只是不断重复的叙事模板的一次再现。
这一叙事模板显然有较强的封闭性,但是我们常常会忠实或局限于民族-国家共同体的叙事模板,这与大家幼时所接受的学校历史教育有关,也离不开早年形成的对于历史线性叙事逻辑的依赖。因此,我们需要对于自身的民族-国家记忆叙事模式保持一种反思状态。最后,到场的各位嘉宾就历史叙事研究中可能会涉及的其他影响因素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如: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政治话语、受教育水平的不同、代际观点的差异以及历史的区域性差异等。
詹姆斯•沃茨教授的发言对在场的各位(包括笔者)都颇有启发性,这一叙事模板带有认知心理学分析色彩,该模板一定程度上会役使能动者,而不是能动者使用叙事工具,并且由于叙述者常常对于自己的叙事内容呈现过于自信的态度而易树立一个颇具想象感的密封共同体。同时,研究者也要警惕的是,“叙述模板(narrative template)”这一词不仅对于所叙述的“史实”性质有较强的概括性,并且该词被研究者自身不断使用的行为本身也会使研究者产生依赖感。

全体参与者与教授合影留念


/瞿滢


编辑:唐沈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