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5日,由复旦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主办的当代人类学讲坛(第四十二期)在复旦大学邯郸校区第六教学楼501室如期举行。本次演讲嘉宾为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人类学资深教授、曾任美国人类学学会东亚分会会长的张鹂教授。她进行了题为Bentuhua: Culturing Psychotherapy in Globalizing China(全球化时代心理咨询本土化的探索)的精彩演讲。本次讲座由潘天舒教授担任主持,系所内外不同研究领域的老师朱剑峰、张力、丁玫、张聪和同学共同参与本次跨学科、跨领域的年度学术交流活动。
本次讲座的内容,来自张鹂教授即将于加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术著作Anxious China(《焦虑的中国》)中的一个章节,旨在探讨改革开放以来,在历经经济结构变迁以及社会空间嬗变的中国社会中,人们所面临的深刻的心理焦虑和社会焦虑,以及人们在以心理咨询为治疗手段处理焦虑问题时,所形成的以文化结合与文化嵌入为特征的心理咨询本土化局面。
张鹂教授指出,在显著的社会变迁过程中,人们的精神和心理状态(psyche),成为重要的研究议题。中国精神卫生中心曾基于研究指出,现今约有1亿多的中国人口具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和心理障碍。在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日益增长的关注中,心理咨询的热潮(psych fever)应运而生,一套关注人的心理与情绪过程的话语体系也开始出现于中国本土的社会情境之中。在中国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城市中产阶层开始转向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路径,以应对个体性的精神和心理问题,乃至社会性的家庭和社会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心理咨询的诊疗范式,在中国社会引发了面向心理议题的“革命”,人们开始将目光投向自我的精神、心理及情绪过程,开始更多地关注自我价值。因而,结合中国社会的社会结构和本土语境,深入理解这一心理治疗的新转向(a new psychotherapeutic turn),以及这一转向背后的深层次的社会与文化意涵,是张鹂教授在这一研究中所关注的核心内容。
在研究中,张鹂教授基于文化的视角,对作为“舶来品”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分析其知识话语与实践体系的生成与建构过程,以及这一体系在中国社会对人们的自我(self)观念的影响。其中,本土化,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来自西方的心理咨询和治疗范式,如何嵌入中国的社会与文化结构,如何与中国具体的社会情境相结合,从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回应相关的社会期待,这是一个具有高度研究价值的议题。
张鹂教授基于昆明的田野调查研究,及其对1988年在当地所举办的首届中德心理咨询高等培训班的观察,详细分析心理咨询与治疗在中国社会的本土化过程。张鹂教授以萨提亚心理治疗(Satir Model)、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和沙盘游戏治疗(Sandplay Therapy)在中国社会的本土化应用为例,探讨文化对心理咨询和治疗本土化的影响和作用。
张鹂教授探讨了萨提亚心理治疗和中国的家庭体系之间所存在的倾合性。在中国社会,萨提亚心理治疗具有较高的应用率和讨论度,其核心理念认为,个人的精神、心理和情绪等方面的问题,其原因并非来源于个体自身,而是来自个体所处的家庭,尤其是原生家庭。萨提亚心理治疗主张,最有效的心理治疗方式,是将家庭带入治疗系统。在治疗过程中,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强调家庭的共同体验。张鹂教授认为,萨提亚心理治疗在中国的高应用率,和中国人重视家庭、社区以及社会关系的社会观念、社会互动模式以及社会组织结构直接相关。
认知-行为治疗则与中国社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认知-行为治疗具有结构性、短程性以及高效率的特征,主要治疗由认知问题所导致的心理问题,主张以“正确的”认知方式来取代“不正确”的认知方式,而这些特征和中国社会普遍应用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显著的相似性,后者主张以“积极性的思维”(positive thinking)来消解个体对自身所面临的个体性问题和社会性问题的负面感受。另一方面,认知-行为治疗和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内在差异,则主要与两者背后的知识话语体系相关。
沙盘游戏治疗则被认为是西方现代心理学和中国本土文化交互结合的典型案例。沙盘游戏治疗深受荣格原型理论的影响,主张“意象的对话”,将人的内心世界通过沙盘摆设加以呈现。以申荷永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则试图在沙盘游戏、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探索学理性的关联。每一种文化、每一个族群都具备特定的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image),其背后存在深层的文化意涵,这些意涵为心理治疗的应用范围的拓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通过上述分析,张鹂教授富有洞见地指出:在心理咨询和治疗进入中国社会以后,并非简单地覆盖或同化原有的应对精神和心理问题的地方文化知识体系,相反地,两者形成一种体系的碰撞(a psychotherapeutic encounter),在这一碰撞中,两者之间存在交互的对话(dialogic)关系,既包含中西方历史的对话,也包含文化的转译(cultural translation),以及文化的联结与契合(rearticulation),形成巴赫金(Bakhtin)所描绘的“复调”格局,从而生成具有中国社会的特征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模式。
在张鹂教授讲授完毕后,进入提问环节,在座老师和同学积极提,张鹂教授对带有不同学科关注的问题和评论报以极大的兴趣,并一一予以回应,讲座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圆满结束。
复旦人类学 唐沈琦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