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纪要 | 质性研究工作坊(四十三):运用长期追踪的混合方法研究中国教育实践

发布者:刘秋芳发布时间:2022-07-19浏览次数:132


图片

2019年5月8日,应复旦大学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所的邀请,来自美国阿默斯特学院(Amherst College)人类学与社会学系的冯文教授(Vanessa Fong),为复旦师生带来题为“运用长期追踪的混合方法研究中国教育实践”的精彩讲座。冯文教授2002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并获得人类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她于上世纪90年代末来到中国大连开展田野调查,描述了在历代习惯大家庭模式的社会中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一代的生活经历,承载的希望和面临的挑战,并在之后的二十多年间持续追踪当年的访谈对象,关注独生子女一代成年后的生活,追踪这些子女出国留学、参加工作、成家立业的经历。冯文教授通过丰富的案例和精彩的展示,为在座的同学们讲述了如何运用混合方法进行田野研究。


冯文教授的此次演讲主要基于《唯一的希望》(Only Hope)一书,重点讲述了她在田野调查中所使用的研究方法。首先,在没有具体主题的前提下,冯文教授先采用了3年的参与式观察,调查记录了大连独生子女在家庭、学校的表现;在掌握了足够的田野资料之后,冯文教授又采用了问卷的形式,对2273名学生进行了定量研究;随后数年,冯文教授也随着独生子女到他们所留学的国家如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爱尔兰、日本和美国等地进行再访,根据他们的留学经历著成《重拾伊甸园》(Paradise Redefined)一书。近年来,冯文教授继续追踪这些人群的工作、婚姻、生育意愿,或已生育子女人群的养育观念和抚养方式。由于问卷的选项有限,无法对程度进行说明,而参与式观察无法得到一个宏观的数据指标,冯文教授的混合研究方法很好地将两种研究方法的优势相结合。


当被问及如何选择田野点时,冯文教授认为既要考虑到该田野点的代表性,作为一个发展较好的二线城市,大连可以作为中国城市中独生子女状况的一个缩影;也要考虑到与研究者自身条件的契合,比如交通方便、饮食条件适宜等等。当被问及如何与被访者建立良好关系时,冯文教授指出研究者自身可提供的价值正是促使建立联系的原因之一,如当时的中国大连重视英语能力和出国经历,而自己在这方面或许可提供的帮助则是部分家庭愿意快速接纳自己的原因。并分享自己在中国大连,通过在学校担任英语会话教师以及给学生义务辅导英语的方式与被访者建立联系、保持往来的经历。

讲座现场座无虚席


随后亦有同学根据冯文教授在研究中开展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进行提问,教授指出研究中参与观察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了解确定,才能提出好的问题以进行下一步的调查开展。而在研究中,我们仍会遇到很多无法预见的事情,如中国房价的飞速增长,使得一些普通家庭的住房变成一笔巨大的财富,他们可以通过买卖房产,获得供孩子出国留学的教育资本。这些家庭并不富裕的孩子的出国留学经历是冯文教授未曾预料到的,而这也启发了冯文教授的另一个研究主题。


最后冯文教授为同学们未来进行田野调查提供了一些建议,如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中,可通过一些互惠的方式与被访者建立较好的联系;在调查中被拒绝或者被误解时,不应过多纠结于此,也不需要心灰意冷;以及当地语言对于田野调查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融入当地环境。




讲座纪要作者  武艺 孔易寒

编辑  张聪 朱彦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