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纪要 | 当代人类学讲坛(四十) 灵活公民:人类学视角中的海外中国留学生

发布者:刘秋芳发布时间:2022-07-19浏览次数:45

  

图片

2018年5月11日, 应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哈佛校友会和复旦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的共同邀请, 来自美国阿默斯特学院(Amherst College)人类学与社会学系的冯文教授(Vanessa Fong),在光华西辅楼505室做了题为“灵活公民:人类学视角中的海外中国留学生”的嘉宾演讲。冯文教授2002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并获得人类学博士学位,曾在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任教9年,先后担任助理教授和副教授。她于上世纪90年代末来到中国大连开展田野调查,并在10年后重新追踪当年的访谈对象,2008至2015年每一年都对他们进行回访,冯文教授通过丰富案例和精彩讲演,为在座的同学们呈现了关于海外留学生的田野研究成果。


冯文教授在讲座中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她的最新的田野成果,《重新定义的乐园》(ParadiseRefined)1一书中的一群特殊海外求学人群,她从1997年便开始对海外的留学生感兴趣,并分别自1997年,以问卷形式调查了近2273名年龄从13岁到20岁的学生,自1997年到2018年,她运用参与式观察方法研究了近200名其中的学生,从2011年到2018年,又访问了87位其中的学生。他们大多出生于1979年和1986年,来自于初中,普通高中,以及中专。而并不是来自于经济条件特别好的家庭,相反,他们的父母大多是工薪阶层。 在此之前,西方学术圈大多把视角聚焦在精英阶层的孩子的教育,或者是特别贫困的农村地区。而冯文教授的兴趣在于是什么驱动了这些普通工人的家庭,促使父母愿意倾其一生的积蓄提供到孩子出国的学费,并且,这些家庭大多选择OECD2国家,为什么只在这些国家范围呢,而不是其他国家,为什么在这个时期,有这样一群独生子女的家长,愿意付出如此大的心力,把孩子送出国接受教育。

  

冯文教授进一步展开了她的理论研究,在阅读了大量的新自由主义(Liberalism)和全球化经济的文献和学术成果之后,她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她自己的全球新自由主义系统(Global Neoliberal System)的理论框架,以此框架来解释,是什么造就了对自己后代寄予厚望的家庭,是什么促使中国东北地区的工薪阶层的子女对于OECD 国家的想象。在此框架下,比较关键的是独身子女的政策(One Childpolicy),在中国将近几千年的历史中,为什么中国首次出台这样的政策,中国借鉴了发达国家的生育制度,鼓励一个家庭平均只生养1-2个孩子,以保证每个家庭可以将所有的投资放在一个孩子身上,让他获得最集中的关注,以获得最好的教育资源,以此让国家制造出有最有竞争力的未来一代,过去教育(Education)只是个人竞争,国家竞争中很小的一部分,更多是你的出身,你是否是贵族,是否是爱国人士,或者是某一重要地位的少数民族的身份决定了你的竞争力,教育并非像今天这样如此脱颖而出,而在新自由主义盛行的国际环境中,教育成了各个国家争夺的资源。而保证这一切的发生与运作的背后是一套完整的系统。在过去,竞争只存在国内的个人与个人之间,而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国家在各个领域被裹挟进了激烈的竞争,人才素质(Human Capital)成为国家获得竞争机遇的重要手段。这也是为何,这一群家长与学生,在无法获得国内提供的顶级教育资源,也就是进入国内名牌大学的情况下,希望通过出国留学这一途径,同样使得自己的孩子获得大学文凭,不至于在这一竞争环境中,变成惨烈的输家。

  

其二,中国快速的发展,使得国民收入与房价急剧上升,在1999年,普通家庭的收入,甚至无法轻易地购买一张机票。 近20年,房价成倍发展,普通家庭的普通住房,一夜之间,变成了一笔巨大的财富,使得他们可以通过卖出房产,获得供孩子出国的教育资本。

  

第三,新自由主义环境下,大众传播也使得中国的家庭可以通过电视,网络,见识到西方的生活图景,产生对于西方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的美好想象。在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由于鼓励低的出生率,新自由主义的一个弊端开始展现,许多国家开始面临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政府希望通过引进各个国家年轻的劳动力来缓和这一问题。这也使得一些有利的政策,让出国留学的群体更加容易获得学生签证。概括以上所说,全球自由主义系统,促使人们在生育的决策上,将大量的投资集中在少量的孩子身上,以培养个体精英的意识,为其积累足够的教育,技能等资本,使其在新自由主义经济环境下,成为一个赢家。而一般发达国家,这些意识已经深植在每一个个体的心中,并不需要政策去驱动这样的意愿,而中国仿效了这一模式,通过国家政策促使同样的意愿的发生。同样的新自由主义的经济环境,使得西方发达国家的这些学校,看到了一个巨大市场的契机,通过包装,广告,推广,使教育通过一系列市场化运作成为一种商品,销售给中国的学子。甚至这些国家在短时间里建造,发展这些语言学校,更好的符合中国这一市场和需求。所有的这一切,互相关联,互相配合,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机制系统,不仅制造了中国普通工薪阶层的家庭向往去送孩子海外学习的愿望与能力,也促成了这一教育市场的形成。

  

除此之外,冯文教授还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社会公民,文化公民和法律公民(Social,Culture, and legal citizenship)的概念。 所谓法律公民(Legalcitizenship)是指获得的合法签证,居留证等法律文件承认的公民身份。社会公民(socialcitizenship)指的是符合一定的教育,收入,身份及医疗服务等基本条件的社会身份的公民,你是否有一定的语言能力,技能,工作经验,教育背景,及社会关系,决定了你是否够资格跻身成为社会公民。文化公民(Culture citizenship)更多的是在一个文化社群中通过互相的认可而获得的文化身份。冯文教授这方面的分析很大程度上受到AIHWA ONG的著作《弹性公民Flexible Citizenship》3的影响,认为在当代的全球化语境下,这些公民身份的边界已经不必要如此清晰,一个个体可以同时拥有和积累几种身份。冯文教授在这一概念上继续深入发展出了“发达世界公民“(Developed world” citizenship)的概念,认为通过出国留学,获得国外大学的文凭可以获得积累这一公民身份,以转换文化和社会公民身份。这群中国学生并不在意要去哪一个国家,他们对于发达国家的概念经由大众媒体传播形成了一种单一的想象与话语,他们只在意进入这一级别的国家,他们其中的一些甚至去了好几个发达国家,比如冯教授跟踪的其中一个学生在21岁时获得了成人大专文凭,出国去了日本在日本打工,积累了一定了财富进一步去了爱尔兰获得了本科文凭,进一步去了澳大利亚获得了研究生文凭,从而获得了永久公民身份,而他回国后,这些身份让他获得了白领的工作。现在他在犹豫是否要回澳大利亚作为澳大利亚人去生活,还是留在国内,做一个白领,他绕了一圈,其实是积累了发达国家的公民身份,进入了原来仅靠大专文凭无法进入的白领阶层。与一些在发达国家获得法律公民却无法获得社会和文化公民身份的群体相比,中国的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跳板,在新自由主义环境下,通过资本的快速积累和政策的开放被赋予了自由穿越各种身份的机遇。但这一机遇的获得也并不是没有代价的。他们也因此错过了在国内学习和工作过程中积累有效的社会关系,朋友关系,还有一部分去国外,并没有马上获得合法的居留和公民身份,在社会的最底层生活。他们倾其所有可能在国外并没有获得任何文凭,两手空空回到国内,也没有任何社会关系,在适婚年龄,没有机会结识结婚对象,造成事业和情感的双重劣势。他们其中也有一些人,由于并没有办法获得发达国家完全的公民身份(只是暂时的居留身份),也丧失了在中国积累社会,文化身份的机会,一些在国外呆了近十年的留学生,即无法适应国外的生活,也无法适应再国内的生活,处于夹层中,不知何去何从。

  

在提问环节,同学询问了冯教授作为研究者的身份,如何影响和受到研究对象的影响,冯文教授回答,她是作为这些群体的英语老师进入和长期跟踪这个群体,他们很多时候把她看作是一个榜样,认为她是拥有顶级的发达国家公民身份的代表,希望请教她的经验。而她更多地向他们展现了现实的一面,分享了一些出国的真实境况,相对于广告媒体上创造的一派美好的图景也存在相对的劣势。另外,同学也对10年前,大连很多出国去日本的 现象和冯文教授探讨是否是只是出于一种朴素的想获得更好的收入条件而去日本,冯文教授解释道,日本其实是这群人群中次级想去的国家,更多时候他们只是将日本作为跳板,在日本通过打工,积累一定的资本,进一步进入其它的发达国家。很多时候只是一个被动的选择,因为美国去不了,英国去不了,日本比较容易,所以去了日本,但前提是一定必须是发达国家。同学也想了解,除了新自由主义的影响,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影响了当时人们对于出国留学的热切愿望。潘天舒教授介绍了《上海人在东京》的电视剧,体现了在当时的媒介宣传下,出国动机行为确实会有代际差异,冯文教授进一步解释,大连所代表这批东北的出国人群,作为第一批出国及对国外的想象,是充满希望和美好愿景。而如今中国越来越越跻身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也经历的疲软的经济下滑的阶段,对国外的移民留学政策也有所不同。目前留学热也不如从前,而这些不同国家之间的发达程度的比较所形成的留学热度,也是不稳定的,时刻受到经济局势的影响。

  

讲座在意犹未尽地讨论中圆满结束。


  


参考文献: 

1.Fong, Vanessa2011, Paradise Redefined Transnational Chinese Students and the Quest forFlexible Citizenship in the Developed Worl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OECD: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Development

3.Aihwa Ong 1999Flexible Citizenship,The Cultural Logics of Transnationality Duke University Press Books

  

讲座纪要整理:陈晓琼 

编辑:裴阳蕾 潘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