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纪要 | 2015年上海人类学学会学术年会暨第五届复旦人类学日

发布者:刘秋芳发布时间:2022-07-16浏览次数:72

20151225日,上海人类学学会学术年会暨第五届复旦人类学日活动在复旦大学逸夫楼一楼报告厅热烈举行。本次会议由上海人类学学会主办,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复旦大学社政学院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所承办。上海人类学学会副会长张海国教授和复旦人类学研究所的潘天舒教授及来自加州大学(尔湾)的詹梅教授分别担任上午和下午场次的议程主持。图片

金力教授与乔健教授在主席台上

会议伊始,由上海人类学学会会长,复旦大学副校长金力教授致辞。金力教授首先代表上海人类学学会对与会人员表示热烈欢迎,特别感谢复旦现代人类学实验室以及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所。紧接着,金力教授介绍了2015年上海人类学学会的工作,他指出学术贵在创新,创新贵在交流,学术研讨会等形式的学术交流对上海人类学者提供了交流平台,沟通得出人类学研究新动向、新方法,也为青年学者提供快速成长的交流培养机会。同时,上海人类学学会在这一年也积极和其他组织交流合作。本次会议的一大任务是为乔健先生颁发终生成就奖,金力教授强调乔先生获奖实至名归,乔先生支持和推动了人类学学科繁荣,引领了当代人类学前进方向。最后,金力教授提到复旦大学很荣幸将在2016年举办全国人类学学术年会,他预祝本次会议圆满成功。

纳日碧力戈教授致辞

随后,上海人类学学会理事,复旦大学社政学院人类学民族学所所长纳日碧力戈教授致辞。纳日教授首先表示在复旦过圣诞很高兴,也很荣幸为乔健先生颁奖,他指出乔健先生是彻头彻尾的人类学家,是田野经验最丰富,接触最多人类学一手资料的人类学家。纳日教授提到一生漂泊的乔健先生的研究很多,其中关于民族的研究也很多。同时,乔先生学以致用,为人类学学科建设也贡献颇多,荣休多次,三次不休。不仅在台湾、香港建设人类学机构,为东华大学建立了人类学研究所,纳日教授及其同仁建立了复旦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和乔先生的旨意是相通的。为这位人类学大师颁奖,纳日教授表示非常荣幸并致以崇高敬意。

范可教授致辞

接着,来自南京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的所长范可教授致辞。范可教授表示非常高兴参加此次会议并为乔健先生颁奖,80岁以上依然在做人类学研究的只有乔先生一人,乔先生获奖当之无愧。他指出乔健先生在求学生涯中就一枝独秀,受到很好的学术训练。同时,乔先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人类学家,和其他学者不同,乔老先生坚持做他文化的人类学研究。最后,范可教授提到乔健先生心系人类学学科建设,为人类学学科和欧美合作建言献策,是把人类学当事业做的人类学大师。

乔健教授做主题报告

会议在金力教授为乔先生颁终生成就奖时达到高潮。合影茶歇后,乔健老先生作题为《有关人类学华文本土化的一些省思》的报告。乔老先生认为在80岁后得到这个荣誉非常荣幸,他回顾了自己的学术道路,指出自己在二年级因为对于旅游的兴趣转入了“冷门专业”考古人类学,受到多位大师的教导,自此一个甲子,自己仍在人类学这条路上前行。人类学分为文化人类学(民族学),体质人类学,考古学和语言学,现在学习都是只专一门,以前自己读书时,是都要学习的,这与自己今后的研究广泛是分不开的。另外,乔老先生鼓励人类学作他文化研究,乔老先生在台湾的时候研究台湾的原住民,到了美国以后,研究当地的土著,北美的印第安人,之后到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研究华南的瑶族,广东北部的排瑶,真正到了晚年,才研究自己的文化。接着,乔健老先生指出人类学是西方的科学,假设、理论都建立在西方基础上,与中国文化格格不入,对人类学进行本土化,让这个西方学科真正为研究中国文化,汉人社会做出贡献。世界级大师费孝通先生就为此开了头,提出文化自觉。在利奇“缺席的辩论”主张的启发下,费先生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先生认为除了立场和目的以外,更重要的是方法的问题,以现实为基础,而不是以某种意识形态为基础,必须从实际里头建设出我们的结论来。接着,乔先生用自己博士论文的研究做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当时因为种种原因选择了研究美国原住民,这符合研究他文化的主张,尽管英语不好,很幸运找到资深的翻译,在拿瓦候研究了近三年的时间。拿瓦候的人认为身体和记忆中知识存在相关,中国的知识分子都有这种理念,宋明理学中提到夫子被弟子问为什么身体那么好,答道身体不好代表只是也没有学进去。藏族的喇嘛也有这种观念,没有文字,而是通过梦境神授托梦获得知识。气功里也是一样的道理,知识通过气到你的心里头,而这个气又影响了你的身体行为,拿瓦候对“气”的观念更强。接着乔老先生提到尚书中的“巫”在中国的统治和演变,中国人读书还受此影响,但他没有受到这个影响。

上午场最后,大家对乔老先生报告展开精彩的问答,当问到如何区分民族和族群概念时,乔老先生回答道民族和族群在台湾复用,族群比民族小,如高山族,阿美人,所以族群和民族要好好界定一下,至少在华人地区确定一下。在回应众多问题时,乔先生也呼应大家关注文字危机,越来越多人看不懂繁体字,看不懂古文,怎样和古代对话,从中间找到一条路径,这是一个问题,他很担忧。

下午场由北京自然博物馆周国兴研究员以《追寻野人的足迹》的报告来开场。作为57年的复旦老校友,他表示很荣幸来分享自己的研究体悟。野人问题是人类学很重要的课题,以前有帕米尔高原的“雪人”,使他对这种特异现象非常感兴趣。他的导师曾指出“雪人”有两种假设,一种是指鹿为马,一种是介于人和猿之间的生物。当时国内发现巨猿化石,不禁疑问古猿是否在帕米尔高原残存下来,周研究员也提到了中国西固县的“菜人”。70年代后期,周研究员到湖北参与奇异动物的调查,希望抓住能直立行走的野人,但无一例外发现都是熊。他指出对野人的研究要围绕野人本身和相关的事件,他发现至今的发现都不是野人,其中一次的头发是高加索美女的,因此得出结论,越是详细的目击者真实性越低,越是编造。至少在中国是没有科学意义上的野人存在的。周研究员最后总结道,野人给人幻想,给人一个胡说的机会,科学人要站在严肃的科学视角,拨开迷雾,揭露真相。

周雷博士在发言

随后,来自自然力研究院、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的周雷研究员进行题为“抗而不弃,隔而不绝——《潸何吊》和《三经注水》的跨文本民族志作业反思”。他提到他报告的主题呼应早上乔老的观点:身体,非传统知识,仪式。他提出一个问题:人死了通过河流复生,河流死了,应该怎么办?随后提到了萨满对河流的复生祭祀活动会按照自然走向,通过声音,实时产生知识。随后周老师对格尔茨浓描相对的薄文本、空文本等学术生产方式,他指出随着科技的发展,这是一种学术妥协,做新一代学术屌丝,应该抗而不弃。人们对视觉的关注,使得视觉丧失的同时听觉也丧失。随后,周研究员提到田野研究中依赖视觉的迷惑性,他举了自己对昆明滇池的研究的例子,指出曾经的景观已经消失,田野点消亡。面临环境危机,应该回到自身的管理。周研究员最后指出人类学要关注在苦难中呻吟的人,要倾听没有权利的,被欺负的人的声音。

  

李明洁教授在发言

接着,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的李明洁教授展开题为《身份的语言建构和解构——屌丝谈起》的报告。首先,李教授指出Merry ChristmasMerry是一个下层词汇,英国女王在圣诞节都是说Happy Christmas。和Merry一样,屌丝也是一个下层词汇上浮的语言现象。李教授解释道因为屌丝的语言事实已经成型,是可分析的事实,但同时他是空的,它的产生有极大的偶然性,所以她会选择研究。屌丝为什么会产生身份?李明洁教授认为网络话语实践产生的屌丝,需要用话语分析。所以她从屌丝的语言身份建构和解构两方面来分析。在建构中,李教授指出语义灌注,在过程中形成身份识别。最原始的意义是赤贫人群。另外,根据索绪尔的语言组合和聚合理论,将屌丝和高富帅、白富美、富二代关联组合起来,就产生了新的身份。由于这个身份的不固定,解构也极其容易。随着屌丝用法的泛化,使用屌丝成为流行文化,屌丝的内涵也就泛化了。同时随着商品化的外因,随着资本的灌注,经济的暴力,造成了混乱认知。李教授将屌丝和逼格的无生殖意义与思考多元联系,指出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比较了屌丝和嬉皮士,指出亚文化风潮的问题。最后,李教授指出,除了在革命语境中,随着下层词汇上浮是很少见的,屌丝等词汇是文化和社会的关键词。

在提问中,纳日老师指出索绪尔还未来得及将社会和语言结合起来,李教授的研究要和物感物觉联系,回归社会,社会行为也是文化行为。有人补充道屌丝的结构是因为在网络上被玩儿坏了。同时认为嬉皮士和屌丝不那么对立。身份本身的出现是具有革命性的,嬉皮士出现迅速被资本收编,屌丝出现使成为流行,双十一把流行语言迅速收编。以及,韩寒的革命性论断也有问题,真正的屌丝抗争性寥寥无几。李教授回应说知识分子有文化自主是好的,但不能yy,不要像假野人。有同学对周雷研究员的发言提出诸多问题,如母亲安慰孩子是一种本能,是不会退化的,建议将论断和实际田野结合,从本土人视角出发,由此质疑这个报告。周雷研究员回应说对生命体验退化是有做田野的,指出以往研究只关注视觉,田野点不见了,被破坏了,原来的社会学可以做静物素描,重复回观,现在不行。视觉被破坏后,其他感官也会退化。


人类学日下午场由来自UC-Irvine的詹梅教授主持

下午下半场由华东师范大学黄剑波教授以《被杀死的上帝与人类学》报告展开,黄剑波老师谈到,他对这一议题感兴趣,主要是缘起于去年牛津大学出版的一本书The Slain God作者叫Timothy Larson,是一名历史学家。在这本书中,作者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了人类学与基督教的关系,历史来看,人类学与基督教长期是相互对立和蔑视的。Henrika Huklick评价说人类学对于宗教的态度总体来说是充满敌意的,Edmund Leach认为人类学家总体来说是不可知论或理性主义的,而马林诺夫斯基则将宗教比喻为是高尚的谎言。埃文斯·普里查德认为人类学没有抵消宗教,它总是被认为是反宗教的,甚至从它诞生的目的来看也是这样的。1959年之后,他继续做了一个类似的讨论。2005年,道格拉斯接受一个访谈,谈到没有人类学家能够成为纯粹的基督徒。1958年,维克多·特纳从坚定的共产主义者成为基督教徒。Jean La Fontaine说一旦你不再做作宗教性的思考,你就是像个人类学家一样的思考。人类学一向被看做是启蒙运动的孩子。反过来,基督教是如何看待人类学的呢?一般认为,人类学与宗教非此即彼,此消彼长。然而这只是事情的一个层面,但是人类学其实是可以被基督教所使用的。而其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宣教学的诞生和发展,现在改名为跨文化研究。如果说早期弗雷泽和泰勒代表启蒙运动的一种理性主义上升,然而普里查德在1942年突然宣布受洗为天主教徒,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他前后期的研究,可能会带来新的视角,后期更多处理宗教问题,前期更多关注政治问题。而维克多·特纳在38岁成为天主教徒,对特纳的影响极为巨大,1958年之前他主要关注冲突以及宗教问题,后期更多探讨经验和体验问题,认为它们与个人信仰经验有很深的关系。在做人类学的研究和理论的梳理时,能看到人类学更长的历史。我们今天理解的人类学是非常狭隘的,只是现代社会意义下的产物。然而人类学是同时存在于社会科学意义之外的,比如哲学意义,还有我们今天讨论到的神学意义。马歇尔·萨林斯在他的长文《甜蜜的悲哀》中,除了回应西敏司对糖以及资本主义经济问题的讨论外,他还谈到西方社会学科学深受基督教人论的影响,人想成为神,但是这件事情是做不到的。对于萨林斯这一观点的批判主要是认为他非常错误简单的理解了基督教的传统,认为基督教就是简单的人神对立。


黄剑波教授在发言

上海大学的张亦农教授做了《少数的恐惧还是少数的狂欢:全球化时代的多元与一体》的报告。多元一体概念是费先生提出来的一个极具创意性的概念。而多元一体在我国,不仅是作为学术研究的理想类型,同时也是一个政治口号,希冀56个民族能够和谐统一,美满地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面。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日常生活世界中理想类型并不存在。张亦农老师认为“多元”面临困境,因为过分强调异质性是具有危险性的,比如75事件,或者08年的314事件,社会、政策制定者等都会由于这些事件的发生,反思我们是不是太强调异质性了,以及民族-国家到底可以有多“多元”?在当前民族话语下,怎么理解多元一体呢?多元一体,假定了少数与多数的关系,多数和少数被重新定义了。从数量上的差别,到中心、主流与边缘,到话语权的象征。由此引出另一问题:暴力问题,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当今世界从“我们”/“他们”到“多数”/“少数”,都会带来各种各样的暴力。比如1994年的卢旺达大屠杀,2002年印度古吉拉特邦,印度教徒对穆斯林的屠杀。所有这些暴力,几乎都可以跟我们所定义的多数与少数的关系联系在一起。并且,少数的恐怖,对于少数人的恐惧,少数对自我认同的狂欢,实际上是一个统一的过程。联系多元一体的“愤怒地理学”语境,全球化的时代是断裂与不确定的,它没有固定的地理性,断裂的环境造成不管去到哪里都是不具有地理学意义的,而是生态环境意义的,这些都促使我们去思考多元一体到底是怎么样的。


张亦农教授在发言

本届人类学日的最后,由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的萧梅教授为大家带来题为“National Musicology vs Ethnomusicology vs Anthropology”的讲演。萧梅教授首先介绍了上音在音乐人类学与民族音乐学方面的建设与发展,随后讲述了西方音乐研究与中国音乐研究的学科范畴、发展及传统。西方的音乐研究经历了从主观的审美经验的阐发,到历史而体系的、以理性化的技术分析为特点的音乐学的转向,而中国的音乐研究从20世纪初的中国音乐改良论对“何为国乐?”的疑问开始,经历了王光祈“三结合纲领”、刘天华的“国乐改进社”以及延安鲁艺创办的民歌研究会的发展,曾走上一条以西方音乐学的理论体系来搜集、整理和体系化中国音乐的道路。而在20世纪80年代,学界开始反思以西方理论体系化中国音乐的方式,逐步转向民族音乐学(Ethnomusicology),强调在具体的文化语境中进行中国音乐研究的取向,衍生出传统音乐研究与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不同方向,同时还产生了以乡土社会和逆向研究为特征的民族音乐形态学。萧梅教授还以基诺族的“音乐”一词的研究为例,讲述了对“何为音乐”(音乐观)认识的重要性,她提到,The Music一词带有以德国、奥地利两国为代表的西方经典音乐传统的特征,Musics一词则有更广泛而多元的含义,而强调音乐的生成和社会化的“事乐”过程含义的Musiking一词,则是音乐人类学所更应当关注的。最后,萧梅教授讲述了她对人类学倾向的音乐研究中论题、领域和核心方法的理解,以及民族音乐学和音乐人类学的本土化研究特点。在问题交流环节,纳日碧力戈教授与萧梅教授进行了简短的交流,纳日教授对萧梅教授讲演中对基诺族的研究表示欣赏,并简短探讨了索绪尔的语言学与音乐人类学的音乐观的内在关系,以及音乐人类学中“让人类学回归诗性”的特质。

萧梅教授在发言

上海人类学学会秘书长谭靖泽教授和复旦大学民族研究中心的丁玫博士为今年人类学日的成功举行,做了大量的组织和协调工作。

  

复旦大学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所

柴茜雷婷石潘瑾欣冯博雅供稿

冯博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