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 | 语言人类学视角中的科幻影片《降临》

发布者:刘秋芳发布时间:2022-07-15浏览次数:645



图片


 情节概述  “如果明知要失去,你会害怕拥有吗?” 

“亲爱的,在你的一生里,你难得会耐住性子,安安静静坐着,听我说这样一个浪漫故事。在有生之年,我将亲眼目睹你的一生,你爸爸将离我而去,等到你25岁离开人世,我将只剩下一门改变我一生的语言……

改编自原著小说《你一生的故事》的电影《降临》(Arrival)有两个故事主线,一个是女主角露易丝与她女儿一生的故事——露易丝作为语言学家,因为这次外星人降临,结识一起做研究的物理学家盖雷,然后结婚生下一个女儿,十几年后盖雷离开了露易丝,而女儿在25岁时死于一场滑雪事故。电影开头就是女主露易斯的回忆,像是对自己一生总结的某个片段,文字中充满了对女儿浓浓的爱意,同时还有种对命运的淡淡哀伤。露易斯不断回闪与女儿的生活片段,13岁、5岁、15岁、25岁,絮叨、杂乱,像是风吹开了露易丝的日记(华枫,2019)。
另一个是外星人降临地球的故事——一夜之间,全世界各地出现了12个外星装置,高十英尺、直径二十英尺的半圆形“视镜”。视镜里出现了外星人,“有七根长肢,从四周向中央辐辏,轴心处挂着一个圆桶”,所以被称为“七肢桶”。七肢桶发出一些声音、比比划划,一幅想要跟人类对话的样子。语言学家露易丝被美国政府找来与七肢桶对话。她按照常规思路,想用动作比划加发音,逐个确定语素,再逐步迭加,以学会对方的语言。后来发现,七肢桶会把所有要说的话一起说出来、叠在了一起,就像太阳光是七种颜色的光组合在了一起。女主携手男主慢慢破解了七肢桶的语言和文字的秘密:七肢桶说话、打字都是一次性“涌出”一片混音、一幅层叠的图画(华枫,2019)。在故事的结尾,七肢桶集体消失了,这个降临的故事戛然而止、没有意义——至少对于其他人类是这样,但对于七肢桶却是早已知道的结局,而对于露易丝来说更是让她的物质精神时空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现实扭曲……她开始预见自己的未来。

 萨皮尔沃尔夫假说 :语言绝对论vs语言相对论 

“如果你全身心沉浸在一门外语里,你的思维模式会大幅度转变。” “嗯,这就是沃尔夫假说,这种理论认为你使用的语言会决定你的思维方式,还会改变你的思考模式。”

1.语言和文化是符号性的

就像所有的符号一样,符号(水)和被象征的事物(神圣)之间的联系既是武断又是常规的,因此语言是建立在词汇和它们所代表的事物之间任意习得的基础上的。为了了解七肢桶来到地球的目的究竟是不是“观察”,露易丝在和七肢桶不断沟通后终于发现,七肢桶的语言是只传达意义的意符性语言,和阿拉伯数字一样,我们不必理解123怎么说但可以马上理解123的意义。而中国人和日本人听不懂彼此的语言但却可以共享同一套汉字系统的例子,很好地说明了为什么女主和七肢桶听不懂同一种语言,但是可以用同一种书写系统沟通。女主用英语翻译时,就像是最早用日语来翻译汉字的日本人一样,不必考虑发音只需要确定符号的意义。

那露易丝作为人类,是如何确定七肢桶的符号的?首先,必须搞清楚符号的“差异性原理”,人们往往用一个东西来表达一个概念,而对于一个概念的标示是如何决定的,语言学之父索绪尔发现,我们心中的概念和我们用来当做标示的东西是没有必然关联的,比如倘若西洋棋丢失了一颗“骑士”,你可以找任何一样东西来代替它,赋予它走日字的任务,只要不和其他棋子搞混,游戏仍然可以进行,这代表棋子本身其实并没有意义,而真正的意义在于它和其他棋子的差异。同理,语言里的每一个符号本身并不带有任何意义,语言符号的意义是来自于与其他符号意义的差别,一个符号不是什么比它是什么更重要。
而正是女主透过符号的差异性原理来发现七肢桶来地球的目的不是提供武器:
露易丝询问七肢桶:“你们要给我们什么吗?”七肢桶再写下一次和“武器”类似的文字,但是成功被露易丝发现其真正含义是“技术、设备、方法”。
露易丝和其他人证明:“你看,这是不一样的字,技术(字体)的弧线要比武器大得多。”
女主第一次指着自己向七肢桶说是自己是“人类”,而第二次说自己是“露易丝”,让七肢桶误会露易丝就是人类,人类只是指露易丝,这两种符号标示相冲了,因此女主脱下防护衣,以让七肢桶成功将个体的概念从人类的概念中细分出来并理解其符号的差异性。这个过程又间接反映了人们学习语言的过程,小时候小孩一开始被教育狗狗是四条腿的动物,就会自动将所有四条腿的生物都归纳为狗狗,直到被纠正“那是一只猫”时才会开始注意猫狗、甚至是所有四条腿的生物的区别。


2. 为什么是语言相对论而不是语言决定论?

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Levi-Strauss)因而指出,我们所感知到的外在世界,本质上是一个没有分别的整体,就像光谱一样,是一个绵延不断的连续体,但是人类的心智结构却有共同特征,会倾向将程度差异转换成类别差异,而这个把整体不断划分成万物的概念工具就是语言。片中提到的萨皮尔沃尔夫假说中的语言绝对论强调“你使用的语言决定了你的思考模式”,如果一个语言中没有对应于某个概念的词汇或文法,就不会有认知范畴,也不能用这个概念进行思考。这个假说获得了不少支持——不同语言的民族对颜色的认知不同,比如:汉语基本色彩词汇有六种,黑、白、红、绿、黄、蓝;奈及利亚的Ibibio语有四种Ebubit、Afia、Ndaidat、Awawa;北美的Pomp语则只有三种Likolkokin、Totokin、Tantankin。但这支持似乎并不能够代表他们的认知中无法处理那些未命名的颜色,语言学家丹尼尔伦纳德发现住在亚马逊雨林的皮拉哈人完全没有描述颜色的词汇,但他们依然可以认知跟辨别不同的颜色,再用生活经验中的片语表达出来,像是将白色视为可看穿的、黑色为肮脏的血、绿色则是还未成熟的;皮拉哈语中同样不存在数字的概念,只有很少、一些、很多、一堆,这种多跟少的相对概念,所以他们回答不出自己有几个小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依然可以回答出关于每个小孩的一切,皮拉哈人可以一个又一个的告诉你他们的小孩是谁,这里的“一个又一个”其实就是算数的概念,只是他们没办法把“一个又一个”加起来,这代表不管是颜色还是数字,语言都无法绝对性的限制或决定人的思考过程。

而我认为,萨皮尔沃尔夫假说中的语言绝对论和相对论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此,前者认为语言塑造人们的思考方式和世界观,但后者说明了语言不能完全禁锢人们的思考过程。如果是前者的立场,会认为印欧语系里没有“摆烂”、“内卷”这种单词,所以他们无法用这种概念思考;然而从后者的视角来看,其实和他们解释这些单词他们还是听得懂也有概念,只是或许会不理解我们为什么要为这些概念取一个单词。换言之,这些难以翻译的字,事实上只是反映了每一个文化关注的兴趣不同,而不是认知能力或是智力强弱,这正是“语言相对论”。

3. 语言相对论和语言符号化如何影响认知

当我们发现语言相对论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我们对现实的认知,受到自身所处的文化和价值观影响,造成了文化差异,形塑了我们的世界观后,语言学家乔治·拉科夫进一步指出语言符号化(symbolize)是人类理解抽象概念的主要认知机制,这就好比片中当中国军方把对话比喻成麻将局时,就会用赢家输家的对立来思考沟通:

露易丝:“假设我不是教他们英语而是西洋棋,那样每次对话都会是场赛局,每个想法都是在对弈中传递,只有胜负之分,知道问题在哪了吧?如果我只给你一把锤子……”

上校:“看什么都会像钉子。”

而往往越抽象越需要隐喻来建构我们的思考——好比时间,现代工业社会将时间隐喻成金钱,时间买得到金钱但金钱却买不到时间,这代表了时间的不可逆性,也正是基于我们的认知和符号化过程影响了我们对时间的“错误认知”:

露易丝:“我曾以为这是你故事的开始,记忆是种奇怪的东西,运作的方式跟我想的不一样,我们完全受制于时间、时间的秩序……”

那到底什么才是时间?时间是感知模式还是独立存在的东西?艺术家草间弥生在十岁时罹患思觉失调症,因此她的作品之所以充满圆点是因为她戴着充满圆点的幻觉滤镜,世界才以对应于她的视觉神经的方式呈现自己。而在康德看来,他也认为时间是人类内在感知能力中的先天直观形式,时间是必须存在于宇宙之中的,更是镶嵌在我们内在感知能力中的形式,所以这个世界之所以看起来在时间中变动,是因为我们先天有了对时间的滤镜,世界才以对应于我们感知结构的方式即——过去现在未来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眼前,这正是从侧面再次证明了语言相对论对于人们既定行为与思维认知的深刻影响。


 目的论vs因果论:线性和混沌,哪个更接近真理?

“在我学会流畅地使用七肢桶的语言后,我发现自己的思维仿佛进入了某种冥想状态,脱离了‘思维之链’,前因后果交织在一起,有关未来的记忆与过去的岁月交错在一起像‘巨大的拼图游戏’……”

空间向量文字的概念说明了使用二维文字的人类是一种三维生物,因为我们用的文字都是平面展示的,而不论是古人的楔形文字还是片中的七肢桶“七文”,它们都属于立体的三维文字,也就代表他们起码是四维生物。正是因为他们的语言思维模式与人类的不一样,因此他们可以站在我们高的维度同时将事件的过去现在未来都一并窥探,好比我们是行使在公路上的车子,我们不能倒车(回到过去),只能不断前进(处于现在),径直走向看不清的远处(等待未来),而七肢桶的语言系统使得他们是架在高空上的飞机,可以同时窥见整条公路有多长,前方和后方都有写什么。人类这种线性的语言系统与之连接的是因果论,链接两者的是时间,用来解释事件的过程;而外星人这种非线性的思维模式产生的是目的论,这种精神和物质世界的重合好似轮回的循环,脱离了时间,没有因果、起点终点之分;唯一的区别就是你走这条路时你要抄近道还是绕远路走。以片中举的费马原理为例,因果论的人类认为那是不同介质导致的路线差异,而目的论的七肢桶是看到结果来反推路线的,因为它可以直接看到哪条路径就是最快最短的。

正如片中的七肢桶一样,他们所说的话不是用来交流思想,而是用来“完成三千年后外星人需要人类帮助的任务”。也因七肢桶这种高纬度的语言模式可以看到人们所处且看不见的时间线,片中女主在学习外星语的过程中也掌握了所谓能够站在比人类高纬度的视角来看待世界的视角,即——“感知未来”的能力,因为语言本身就是一种行为,七肢桶的语言也代表着既定的行为,露易丝沉浸在语言之中,自然也学会了外星人感受时间的方式,作者非常巧妙地用萨皮尔沃尔夫假说来贯穿了全片的逻辑演绎。


 岁月之书vs自由意志: 你该如何度过,余生的每一天?

“从一开始我就知道结局,我决定了自己要走的路,也就是未来的必经之路。我循路而前,满怀喜悦,也许是满怀痛苦。我的未来,它究竟是最小化,还是最大化?这些问题充斥着我的脑海,这时你的父亲问我:‘你想要个孩子吗?’我微笑着说:‘是的’我把他的双臂从我身上拉开,我们手拉着手,走进房间,做爱(make love),做你(make you)。”

片中还提到了物理学的基本定律具有时间上的对称性,即无论过去现在,物理的物性不会发生改变,从而“预知未来”这件事是有其理论基础的,但是落实到具体上,“预知未来”却与“自由意志”产生了悖论(曾玲琴,2017):如果你能够预知未来,自由意志还有用吗?你知道这个命运,但这个命运需要你践行下去才能成为事实,比如小偷直到被警察正式宣告“你被逮捕了”的那一刻才真正的算作“被逮捕”;当一对新人在教堂前正式宣誓“我们结为夫妻了”才真正的算作“法定夫妻”。事实上,我们都不是命运的预定者,而是命运的实现者,因为我们站在的维度节点看不到未来,所以我们觉得大部分的决定都是自由意志。

总的来说,自由意志和宿命论是无法统一的,但是它能够在你瞻前顾后的时候提供一种看待世界和自己的角度。预知未来和自由意志本就不可兼得,没有谁对谁错,这只是每个文明不同的选择。要接受——可能是本能,也可能是被无形之中的大手操控的,要感受——既然都已经是定数,就别太为难自己,顺其自然,再去实践。

女主人公露易丝可以预知未来,她知道女儿会得绝症死亡,却没有选择改变未来,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片中“预知未来”的概念跟我们熟知的预知未来是不同的。产生于虚无的交织点创造出形成闭环的时间,过去、现在和未来同时存在,也因此,我们所认知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概念不复存在。露易丝此时此刻所做的一切,决定着此后和此前的每时每刻。在她的世界里,不存在选择和宿命,每时每刻都是她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每一秒,都是一生。女儿Hannah的出生决定着Hannah的死亡,而她的死亡同时决定着她的出生。人类熟知的宿命在露易丝的世界不再有意义。她同时活在过去,现在和未来,她的悲伤来自她的快乐,她的快乐也来自她的悲伤。每次拥抱Hannah,她都经历着夹杂着痛苦的幸福,和夹杂着幸福的痛苦——“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参考文献
华枫.(2019).一生追寻的意义——《你一生的故事》背后.大众文艺(24),18-19.

曾玲琴.(2017).《你一生的故事》之语言谜题.戏剧之家(16),197-198.

                                                                                                   复旦社会学 翁瑞浠
                                                                                                                  潇月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