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讲述了Bonet在埃及一所难民学校进行了三年的民族志研究,探讨了生活在埃及的苏丹难民青年的重新安置的狭隘愿景(resettlement tunnel vision)如何与这些难民所面临的结构性障碍发生冲突。Bonet还探讨了同时作为发展中国家和难民接收国的埃及为苏丹难民提供素质教育(quality education)的特点和局限性,作者发现很多苏丹难民青年将他们在埃及受到的教育视为以后被重新安置到全球北方富裕国家的保障,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透露,正在邻国(通常是发展中国家)得到政治庇护的难民可以被转移到发达国家并获得永久居留权,这被苏丹难民视为摆脱现状的唯一出路。
本研究有三个主要的研究问题。第一,像埃及这样的发展中难民接收国的素质教育有什么特点?第二,提供素质教育的学校如何干预难民学生未来的生活机会?第三,难民青年面临的结构性障碍如何塑造和影响难民青年的重新安置的愿望?最后,作者对如何为难民青年生活进行有意义的干预提供了建议。
l 被迫流亡到埃及的苏丹难民
这项研究的参与者来自苏丹的努巴山区(the Nuba Mountains),这是一个长期遭受殖民暴行的地区,在过去的四十年里,成千上万的努巴人逃到了邻国埃及。但是联合国难民署(UNHCR)对“难民”一词的定义是狭隘的,有很多没有获得难民身份(refugee status)的苏丹人一方面在埃及面临被驱逐的威胁,另一方面如果他们回到苏丹,他们将会面临更严重的生命危险。新冠肺炎的流行使得苏丹难民的处境更加艰难,他们无力支付房租而被房东赶走,一起生活在拥挤的住所里,保持安全距离对他们来说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教育方面,苏丹难民自近50年前抵达埃及以来,一直在努力获得公共教育,但是埃及对待难民的政策是排斥性的政策而不是融入性的政策,排斥性政策体现在教育上就是将苏丹人排除在埃及的国立学校之外,教授难民苏丹课程。为了填补难民教育的空白,宗教信仰机构建立了免学费的私立难民学校。
l 相关文献
学者们早就记录了移民青年及其家庭的教育愿望,这些愿望往往产生于充满暴力和冲突的环境中(Bartlett et al. 2018; Bellino 2018; Bonet 2018; Delgado-Gaitan 1994)。难民教育学者主张为难民青年提供素质教育,但是学校的素质教育并不能帮助青年实现愿望,因为当他们考虑到进一步接受教育或者找工作时,他们仍然面临很大的障碍。为了保护学生不受毕业后等待他们的残酷现实的影响,教师们共同努力掩盖结构性的不平等。
l 概念框架:重新安置的唯一愿景
在埃及经历了长期流亡的苏丹难民青年非常清楚他们面临的结构性障碍,与其他情况下的难民学生相反,这种认识使苏丹难民青年在学校加倍努力,而不是退学。他们认为重新安置是他们摆脱目前处境的唯一出路。
l 研究方法
田野点:作者选取了成立于1995年的开罗基督教学院(Cairo Christian Academy),简称CCA作为固定的田野点,这是一所K-12难民学校,为近300名苏丹难民学生提供服务,其中90%是基督徒,10%是穆斯林。自成立以来,该学校一直专门雇用苏丹难民。资金来源有难民署、天主教救济会和国际捐助者,按照政府的要求,学校教授苏丹国家的课程。
民族志参与:作者在2017年7月至8月、2018年12月至2019年1月以及2019年12月至2020年1月来到CCA做田野调查。作者通过以下途径收集数据:日常课堂观察;访谈教师、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开展学生焦点小组;文本分析。
研究者的位置:作者在研究中体现了一个局外人的角色。作者的母语是阿拉伯语,语言和宗教都使作者能够顺利地进入田野点。作者的人生经历也是学生们异常关注的地方,因为作者是从苏丹来到埃及,再到美国定居的,这就是学生梦寐以求的“升迁”路线。
l 研究结果
首先,作者描述了教师和学生对学校的评价。当地的利益相关者都认为这是一所好学校。学校氛围轻松舒适,老师和学生相处融洽,教室里没有等级的象征和惯例。学校的学生和老师、其他工作人员相互尊重。老师们对学生的难民流亡经历表示关怀,将目前的教育视为难民学生通向未来“美好生活”的途径,能够让难民学生有出息。
其次,作者展示了生活在埃及的苏丹难民面临的各种系统性不平等。第一,难民学生在学校外经常面临种族主义骚扰事件,而不管怎么样,难民学生总是被埃及人认为是错误的。女学生总是被埃及人骚扰,但没有人会帮她们,因为公众将苏丹难民视为二等公民。虽然老师们指导男同学在放学后将女同学围在中间以保护她们,但这些方法并不能保护不上学的苏丹女性。第二,埃及缺少继续教育的机会和就业的机会,这种缺乏更容易体现在苏丹难民身上。埃及公立大学对苏丹公民来说并不是免学费的,而且学费对大多数难民家庭来说是一笔巨款。
再次,作者讨论了苏丹青年认为重新安置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关键的这样的看法。学生们将他们目前的教育追求视为对他们重新安置后的生活的投资,这种希望成为学生继续上学和努力学习的动力。而老师认为这样的想法会让他们分心,妨碍他们当下的学习。老师们认为家长不督促他们的孩子努力学习,家长们认为他们的流亡是暂时的,尽管他们已经在埃及生活了20多年了,但他们仍然认为他们会很快被重新安置到全球发达国家中去。因此,家长们并不关心孩子的教育,老师们认为家长的做法会毁掉学生的未来。
l 讨论与结论
素质教育在难民青年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是难民青年和他们所处的环境是平衡和协调的。根据以上的研究结果,学校的环境有利于难民学生实现素质教育;埃及的大环境充满了阻碍难民教育的制度和政策;难民的家庭和社区环境也不利于素质教育充分发挥作用。因此,在家庭、社区和难民接收国环境的结构性障碍所组成的背景下,即使有好学校提供素质教育,难民青年还是难以通过教育实现好的未来。优质的学习环境根本不足以克服影响流亡难民的生活的所有其他系统性不平等。
原文文献:
Bonet, Sally. (2021). “What is the Point of School Anyway?”: Refugee Youth, Educational Quality, and Resettlement Tunnel Vision. Anthropology & Education Quarterly. 10.1111/aeq.12416.
复旦大学人类学 刘秋芳 推介
潇月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