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复旦大学研究生暑期学校通知|适老科技与社会发展:多学科的视角

发布者:胡凤松发布时间:2020-08-25浏览次数:186

2019 年复旦大学研究生暑期学校通知


适老科技与社会发展:多学科的视角

Gerontechnolog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复旦大学社政学院将于2019年8月26日至9月6日在邯郸校区举办以“适老科技与社会发展:多学科的视角”为主题的研究生暑期学校,来自医学人类学、社会学、老年学、社会工作、社会政策、人口学、信息科学理论以及医学人文等领域的专家组成跨界和跨学科的授课团队,与学生分享来自田野体验、实证发现和应用实践的洞见,同时通过专题讲座、课堂讨论和现场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将理论学术和人文关怀落实到不同地方语境中的医疗科学技术实践中,探索地方语境中科技应用、政策服务和社会创新的模式。



主办单位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所;

复旦-哈佛医学人类学合作研究中心 



合办单位


合肥工业大学国家老人福祉信息科技111引智基地




一、主要内容


暑期学校课程涵盖全球化和地方转型语境中所呈现的核心议题,如:科技与普通老年人日常生活实践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适老科技产品和科技理念在老年服务以及照护实践中的前沿应用、积极老龄化与社会创新、适老科技与人文价值、社会福利中的信息技术战略、网络社区和网络咨询的问题和前景、田野研究方法与策略等等,力图描述出充分体现当代医学人类学和相关学科公共性、前瞻性和植根性的路线图,并尝试以服务学习为教学模式,为修课学生提供与教学研究人员、实务工作者、作家和工程师等不同领域的专家进行面对面交流互动的机会。




二、招生对象


1、国内外各高校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和社会工作及相关专业本、硕、博在读学生。

2、对“医学人文视角下适老科技与社会发展”主题感兴趣的相关科研机构、一线实务机构及社会各界人士。欢迎大家积极报名参加。




三、学员待遇


报名学员需要全勤出席,周末无休地参加暑期学校课程、实地考察并完成小组田野调研作业后获得结业证书。暑期学校不收取任何费用。学员自行安排食宿。暑期学校免费提供讲义等资料。




四、时间与地点


2019年8月26日(周一)至9月6日(周五),8月27日报到,9月6日下午结束。两周穿插课程讲授、讨论、实地参观、走访社区养老机构和卫生中心。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复旦大学文科楼,上海市国年路299号)




五、课程助教


(1)杨炜晔

 手机号;13636589036

(2)索蕊

手机号:17521246070

(3)课程联系邮箱:wyyang18@fudan.edu.cn





授课团队 (以姓名字母排列为序)



安  宁  


教授  合肥工业大学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为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高级会员和美国计算机协会(ACM)终身会员。在美国甲骨文(Oracle) 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十年后,安宁博士作为“黄山”特聘教授加盟合肥工业大学,并创立了中国大陆第一个老人福祉科技实验室。他作为负责人的“老人福祉信息科技创新引智基地”获中国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共同设置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国家“111计划”)支持,并被科学技术部认定为国家“智慧养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程  远


教授   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系

顾问  复旦-哈佛医学人类学合作研究中心 

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研究领域:人口预测方法;人口经济学;微观计量与政策模拟;适老科技、社会政策与经济发展。




陈虹霖 


副教授  复旦大学社会工作学系

研究员  复旦-哈佛医学人类学合作研究中心


香港大学博士,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老年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美富布莱特访问学者。主要从事老龄化、社会资本理论与实践、当代家庭的社会工作理论与服务研究。



  


黄延焱  


副主任  华山医院老年病科

顾问  复旦-哈佛医学人类学合作研究中心


擅长老年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关注老年痴呆、帕金森病及老年精神障碍疾病诊治的科技应用。担任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行为医学分会委员、《中华老年心脑血管杂志》编委、国家自然基金同行评审专家。






Sue Levkoff  


教授  南加州大学社会工作学院


她多年从事针对老年照护的多学科交叉研究,为AgeingInternational杂志主编。她在哈佛大学医学院担任副教授多年,目前仍在哈佛大学医学院社会医学兼职。她承担过多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 项目,已主持或参与开发多项国际先进的照护信息技术。





李霞

  

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

副秘书长  中国阿尔兹海默病分会(ADC)委员会


从事精神科临床十余年。曾赴澳洲新南威尔士王子医院、美国梅奥医学中心临床进修学习。擅长中老年期抑郁症、焦虑症、痴呆及老年期精神障碍的诊治。



  


潘天舒


教授   复旦大学社政学院人类学研究所

主任  复旦-哈佛医学人类学研究中心


暑期学校项目负责人主要从事医学人类学、城市社区和商业和技术人类学研究,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项目和哈佛大学亚洲中心老龄化和护理实践等国内和国际研究项目。2002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2002-2005年在美国乔治敦大学和霍普金斯高级国际研究院(SAIS)任教。 





  

任远


教授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顾问  复旦-哈佛医学人类学研究中心


中国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012)。美国富布赖特访问学者(2015-2016)。长期从事中国人口变动与发展、城镇化的发展和治理、社会建设等领域的研究工作。近期发表著作包括《未来的城镇化道路》(2017年)、《后人口转变》(2016年)等。





于是 


签约作家  上海作家协会


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系。出版有长篇小说《查无此人》《一只黑猫的自闭症》《六翼天使》,小说集《事后》、书影评选集《慌城孤读》等。同时致力于文学翻译。至今已有二十多部译作面世,包括《黑暗塔VII》《杜马岛》《失落的秘符》《时间之间》《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美与暴烈——三岛由纪夫的生与死》等。




俞志元


副教授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系

研究员  复旦-哈佛医学人类学合作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社会学学士,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硕士和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公益慈善事业、社会组织、社会企业与社会创新、创新教育、政治社会学,组织社会学等。教学兴趣包括社会研究方法、社会调查方法、社会问题与社会创新、设计思维与社会创新社会变迁、政治社会学等。主持科研项目包括“社会企业发展与社会创新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年基金),“社会组织的发展规律和有效性研究”(上海浦江人才计划)。她的学术研究发表在《社会学研究》,Voluntas,Social Forces等期刊。她的著作有《社会组织的资金获取和行动策略》。她还主持了上海市民政局《上海社区志愿服务调研总报告2012-2013》的科研项目,并获得了上海市民政科研成果一等奖。2015年主办复旦大学首届社会创新领袖营;复旦大学创新创业学院的授课老师,主讲《社会问题与社会创新》;并设计开发了复旦大学首个服务学习课程《社会创新与设计思维》。





张聪  


青年副研究员  复旦大学社政学院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所

研究员  复旦-哈佛医学人类学合作研究中心


2016年获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兴趣包括老龄化时代的儿童发展与教育、育儿模式、代际关系、家庭和性别、中美跨国迁移、心理人类学和教育人类学研究。


  



张东洋 


秘书长  台湾健康运动联盟

资深顾问  哈佛大学全球健康与社会医学


60岁罹癌,手术四次后深感“医疗看医师,健康看自己”,乃结合产官学协媒医等各界菁英成立健盟,包括:五位卸任部长、多位大学校长、学者、大医院院长、媒体领导人等。透过“政策推动、观念宣导”致力于“协助民众养成规律健康促进新习惯”,并与哈佛大学推动:“健康达人挑战赛CBHT”,打造“数位健康职场DHW”。






赵德余


教授   复旦大学社政学院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系

顾问  复旦-哈佛医学人类学合作研究中心


主要研究领域为政策科学理论以及在农业政策、医疗卫生政策等领域的应用研究。长期致力于政策科学理论以及在农业政策、医疗卫生政策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在《管理世界》、《社会学研究》、《中国农村经济》、《管理科学学报》以及《新政治经济学评论》和《中国人口科学》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论文获国家劳动与保障部首届中国社会保障论坛一等奖、国家计生委与中国人口学会著作奖一等奖以及上海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出版专著《主流观念与政策变迁的政治经济学》、《政策制定的逻辑:经验与解释》、《政策绩效评估》、《公共政策:共同体、工具与过程》、《权利、危机与公共政策》、《以权利看待发展:中国农村变迁中的风险控制与规则重构》等。主持200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粮食政策史:1949-2008》等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后期资助2013年重点项目《政策科学方法论》。

  

  


朱剑峰


副教授  复旦大学社政学院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所

副主任  复旦-哈佛医学人类学研究中心


2008年获得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人类学博士。2009年在复旦大学 复旦-哈佛医学人类学合作研究中心任讲师、副教授,从事文化人类学,医学人类学,科学技术人类学的教学和研究。主要研究领域是医学与文化,科技批判研究,性别研究,以及与全球化,现代化相关的课题。近期研究议题包括生物医疗技术的文化研究、基因科学与技术的文化解释、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和老龄化社区基础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