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书 | 探索城市:迈向城市人类学的研讨与思索

发布者:方志伟发布时间:2023-10-09浏览次数:10

Hannerz, Ulf. 1980.Exploring the City.ColumbiaUniversityPress.

在相对较短的发展时间内,都市人类学(urban anthropology)已经成为人类学中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但这个分支学科在形成初期缺乏知识上的一致性。《探索城市》(Exploring the City: Inquiries Toward an Urban Anthropology作为这一领域的理论书籍,尝试为城市主义提供了连贯和统一的理论理解。作者Ulf Hannerz是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社会人类学的名誉教授,在这本理论书籍中,Hannerz借鉴了其他学科的城市观点,如历史学、社会学和地理学,为城市人类学的历史和发展带来了思想上的统一。

图片

 1Exploring the City一书封面

一、都市人类学起源的原因和独特作用

城市化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最开始并不被人类学的学者们关注,直到19世纪60年代,人类学家通常关注的第三世界的人们越来越多地离开乡村,前往新的、如雨后春笋般的城市。这一时期,美国的种族和贫困大量涌现并且是被定义为城市问题,欧洲则被国际劳工移民、政治动荡深刻改变了其城市特征。于是,人类学的眼光转向了城市。

都市人类学诞生之后对于解决城市中的社会问题有着独特的作用。最开始,都市人类学家在城市中寻找那些奇特的“聚居区”,比如ethnic enclave(族群飞地)和ghetto(隔都),这些地方往往面临着大量的社会问题并且有着文化和组织上的特征,而不同于其他学科,人类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参与式观察的方法关注文化的多样性、日常生活的细节,因此,是解决这些聚居区问题的独特工具,所以人类学一度被泰勒称为”a reformer’s  science”

作者对于都市人类学的目的在于改变人们已有的生活方式的定势思维,让那些人们熟悉的生活方式变得“不熟悉”,也就是说都市人类学家可以通过比较不同社会和文化环境下的生活的工作,来让不同地方的人用新的视角来看待自己习以为常的生活,这也是都市人类学对于都市研究的重要贡献。

图片

作者Ulf Hannerz

二、芝加哥学派研究的重要社会背景——城市化

在芝加哥学派的重要人物Park(1864-1944) 研究城市的社会背景是,城市化带来的劳动的分工越来越细,原本基于亲属关系和地方关系等因素的旧式社会组织被慢慢打破或改变。劳动的分工也对研究方法产生了影响,研究者发现应该对各种谋生方式进行调查。

“店员,警察,小贩,出租车司机,守夜人……所有这些职业都是城市生活的特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验、洞察力和观点,这决定了每个职业群体和整个城市的个性。”

——Park 1952:24-25

此外,Park还关注人们如何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延续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他称之为“道德秩序(moral order)”,他认识到城市中人交往关系的独特性在于多样且选择多人们可以以不同方式生活且能选择与不同的人打交道。但他同时也意识到这种多样性的局限性,即人们为了融入群体而压制自己生活方式的独特性。而作者认为他对这一现象理解的不足在于没有将这些现象放在宏观的社会过程下去加以分析,而是过多依赖于个人的心理层面的解释。因此作者将芝加哥学派学者的主要贡献看作是对城市中共存的一个个群体的不同生活方式的识别与分析。

三、农村与城镇——非洲的城市研究

第三章主要介绍了罗德-列文斯通研究所(Rhodes-Livingstone Institute)在非洲的研究。作者认为当时对中非的研究是英国人类学的城市研究中重要的一部分。他们对方法、概念化和分析等问题的认识对于都市人类学研究提供了许多思考和指导

图片

2Rhodes-Livingstone Institute

罗德-列文斯通研究所成立于 1937 年,该研究所是第一个位于非洲殖民地开展人类学研究的组织,最开始成立研究所的目的是希望研究传统的非洲农村生活,能够向管理人员提供有用的信息。在研究所存在期间,其发表的研究主要描述分析了英国殖民地北罗得西亚(今赞比亚)、坦噶尼喀领土和尼亚萨兰正在发生的快速经济和社会变化,重点关注了铜矿带沿线的城市社会和矿业城镇。作者在这一章里对其主要人物和主要思想进行了介绍。

Godfrey Wilson

戈弗雷·威尔逊 (Godfrey Wilson)是研究所第一任所长。对于威尔逊来说,他主要对工业化对欠先进文化的影响感兴趣,非常重视对城市主义和城市化的研究,以及它们对农村生活的影响。他前往布罗肯希尔  (Broken  Hill) 进行田野调查,在他研究的时候,Broken  Hill的人口为17000人,该镇的三个居住区矿山、铁路、城镇实行种族隔离政策,雇主负责为非洲工人提供住房,非洲人被当局默认为最终会回到农村去。为了吸引非洲人在Broken  Hill工作 1920  年代末当地开始实施  5  英亩地块制度,即长期受雇于政府矿山和铁路部门的工人,被允许可以出租、建造房屋和耕种土地。在这样的背景下,威尔逊根据实地研究发现发表了《北罗得西亚去部落化经济学论文》( An Essay on the Economics of Detribalization in Northern Rhodesia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分别发表于1940  年和  1941  年),对社会变革及其基础的不平衡概念进行多角度分析,他的研究被认为是开创性的都市人类学研究。

图片

3为《北罗得西亚去部落化经济学论文》封面

论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通过劳工移民而产生的城乡相互关系;第二部分则是关于城镇本身的生活,在婚姻安排、彩礼交换、向农村亲戚转移金钱和礼物、妻子和孩子的所在地以及往返访问方面威尔逊提供了许多细节观察。比如威尔逊估计,大约占非洲人现金收入的60%。都花在了衣服上了,他认为着装方式是城里的非洲人模仿一种享有声望的欧洲生活方式的最明显的方式。同时,通过这些观察分析,威尔逊提出“他们暂时城市化了。”挑战了北罗得西亚殖民政府坚持认为的“非洲工人是移民,一旦完成工作合同,他们就会返回原籍农村地区”这一想法。

Max Herman Gluckman

Gluckman是罗德-乌文斯通研究所第二任所长,在中非研究期间他提出“detribalization”(去部落化)这一概念,认为城镇本身必须被视为一个社会系统,要研究这个系统内部。因此,市民的行为必须从此时他所担任的城市的角色来理解,而不管他们的起源和性格等因素。就非洲的城市研究而言,他们的比较背景必须放在城市研究中。在担任所长期间,他提出一项七年计划,希望能够涵盖该区域的主要社会发展情况,以提供尽可能广泛的关于土著和现代社会组织的比较材料;并处理该领土所面临的最重要的社会问题。尽管这项计划在当时没有成功,但是其继任者以及机构的研究人员还有后来出现的曼彻斯特学派等人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不断发展和联系,实际上形成了系统的区域研究,不同的学者在相互批判的话语中扩展他们的观点。

在最后作者介绍了罗兹-列文斯通小组成员从城市研究中发展出来的分析框架。以米切尔为例,他根据特征对城市社会关系形式进行了概念化,分为结构关系、个人关系和分类关系,根据这样三种分类可以对城市研究进行分析和检查。同时他回应了Gluckman提出“detribalization”问题,认为城市体系有自身的存在,与农村体系并存,因此人们在两者之间循环时的变化主要是“情境”的,也就是说倾向于把情境而不是过程的变化,作为一个分析性的问题。当然罗德-乌文斯隆人类学家的中非研究作为区域社区研究存在着局限性,尤其是其忽视了全球经济背景和社会结构只关注区域内部。同时其研究的殖民背景也受到批评。

四、城市中的网络

第四章作者主要介绍了网络分析(network analysis)框架,通讲述不同的学者研究告诉我们如何用这个框架进行描述、甚至测量社会关系。认为通过密度、可达性、网络意识等概念,网络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超越群体、细节和局部分析的局限性。作者使用Elizabeth Bott这个例子来向我们展示如何使用网络分析。Bott创造性地使用网络分析来对夫妻关系及社会环境进行研究,她提出的假设是“夫妻角色表现与配偶双方在核心家庭之外的社交网络的密度有关。”将网络和个人角色联系在一起。通过研究她得出的结论是“夫妻角色关系高度隔离的家庭,网络关系紧密;他们的许多朋友、邻居和亲戚都互相认识。”同时她指出存在其他的规范通过网络形成约束,就是说网络本身不仅是一个研究对象,而且有关其他对象。最后作者指出在城市研究中,看到在一个庞大的民众中人们如何以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方式结合和重组是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方面,网络分析可以提供一种分析角度。

图片

4分别为Bott所说的联系紧密和疏离的关系网络

这与第五章相互补充,在第五章作者介绍了欧文·科夫曼的自我呈现理论,从微观的角度关注个人的行动和语言,提醒我们认识的都市研究中对于微观、个人的关注。这也是在最后一章结论中作者提请我们注意的,在都市人类学中需要关注到联系,不仅仅是个体之间的,也要意识到研究对象所处的context(语境)是什么,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和位置是什么样的。

五、城市中的角色

作者将生活方式看作是人的不同身份的集合。首先,城市中的身份多种多样。这些身份可以形成无数个不同组合(虽然这些组合并不是每一个都有可能形成的),这些组合则代表了一个人的社会生活,而这些组合背后变化的规律(比如一个人在超市工作,会先作为一个售货员再作为一个电车乘客回家,再作为一位妻子回家做饭等)反映的则是大的社会组织规则和每一个个人的社会生活。因此关注个人生活就是关注宏观社会规律。

角色的来源来讲,作者认为这些组合并不完全是由个人决定的。相反,这些规律的形成是由“社会平台”所形成的反馈与共识才形成的。换句话说,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是他人对这个人行为的期待的共识。当然,个人可以因为自我心理状态或想法的不同而不按照这些共识出牌,但这与宏观的社会过程就无关了。而且即使是这些个人的心理活动作者也认为与其他人的关系息息相关(也就是说很多行动是完全个人的)。对于作者来说,个人是自我(ego),而他人是“舞台”(alter)。

角色的选择:作者认为有两点,一是角色选择有一定的随机性,这是因为城市中的社会关系多样且复杂,交错在一起没有显而易见的直接规律。但是二,作者认为这些关系是错落有致的。因为关系中自我的角色(ego)和表演的舞台(alter)搭配是有限制的例如,在一起工作的人一般更可能希望离公司近因而更可能成为一个小区的成员。因此,复杂的关系网络同时在局部不缺规律。这些规律是人类学家应当关注的。因此,关系的随机性会因为个人的生活方式喜好和方便(convenience)而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限制。

社会关系网络方法:作者将社会关系网络分为分解(seggregativity)和集中(integrativity)两种。分解关系网络是中心点多,网络数量多,但网络之间的联系并不密切。这种人在社交中喜欢交往不一样的人但并不会让这些不一样的人互相认识。他们社会边界感强,喜欢把表演舞台(alter)分开,且根据不同舞台的特点扮演他们的角色。相反,集中网络社会关系(integrativity)中人们会将不同的社会网络联系起来,使得中心点越来越少,但网络密度越来越高。这种人在社交中会让自己不同圈子的人互相认识从而进一步形成自己的圈子。作者认为这一模型能够帮助人类学进一步研究不同社会网络对人的社会生活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

作者:杨榆楠 杨如冰

编辑:方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