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书 | 杜波依斯:《费城黑人》

发布者:方志伟发布时间:2023-10-09浏览次数:10

图片


“二十世纪最主要的问题是肤色界限的问题。”

——W.E.B Dubois(2007:3)

这是美国黑人社会学家杜波依斯在其著作《黑人的灵魂》的开篇向读者发出的敬告。他意在提醒读者,不同肤色的人之间,一层又一层的面纱隔绝了人们的来往,蒙蔽了对彼此的认知,阻碍了人与人的相互理解。这些面纱,是歧视、是偏见、是对陌生人的排斥。肤色的界限成为了一种象征,在人与人之间制造了差异、等级。

他的声音固然振聋发聩,然而一百多年过去,事情变好了吗?我们不难从新闻报导了解到美国社会的种族问题。比如2020年5月,美国明尼苏达州发生“白人警察跪压黑人”事件,更是揭露出黑人在国家机器面前的脆弱性。当我们回到杜波依斯的那句话,我们可以再问一句,是什么,让他做出这样的论断?肤色界限制造了什么差异?黑人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或许我们回到他更早期的作品——《费城黑人》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这些问题,理解什么是排斥、歧视与偏见。

一、《费城黑人》的主要内容

本书作者杜波依斯为美国社会学家、历史学家、马克思主义学者、泛非主义者和作家,是首位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的非裔美国人。

1896至1897年,受雇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杜波依斯在费城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实地研究。这一年,他对费城黑人的生活状况展开了细致的调查。他以费城的第七区(the seven ward)为选址,挨家挨户上门调查。从性别、年龄、婚姻、宗教信仰等人口学变量,到组织生活、犯罪情况、居住状况以及社会关系等社会学议题,杜波依斯事无巨细地调查将近9000名黑人的情况,并以此为基础,与整个费城以及其他城市进行比较。除了上门调查,他还借助官方统计数据、历史记载以及个人田野访谈作为数据补充。这是第一部系统描述都市黑人生活的社会科学著作。杜波依斯将这本书分为四大部分,具体如下。

1.费城黑人的迁移流动史

在这一部分,杜波依斯梳理了1638年至1896年之间,费城的黑人是如何以奴隶的身份被贩卖至此,并在此期间,经历废奴斗争、南北战争、产业革命、移民浪潮以及城市化等重大社会变迁,不断向费城流动,最终形成了大规模聚居的格局。随着人口不断密集,奴隶制被废除,黑人成了自由人,但社会竞争也愈发激烈,生存比以往更加艰难。杜波依斯发问,这些“没有受过训练,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乡下人,从乡村的茅屋或村镇的村舍里冲出来,涌向大城市的陌生新生活,与已经在那里的两万五千名同胞混在一起,结果将会如何?”(Dubois,1967:45)除了展示黑人的流动轨迹和历史遭遇,杜波依斯更是意在指出:从一开始,黑人就被视作陌生人、边缘人。他们虽然跟随白人殖民者一同来到美国,但他们之间的层级,早已在非洲的草原上、在大西洋漂泊的奴隶船上、在踏上美洲大地的那一刻就被确立。因此,理解杜波依斯所处时代的费城黑人生活状况,离不开对殖民历史以及殖民关系的关注。

2.个体层次上的黑人状况

在这一部分,杜波依斯以丰富的人口学统计数据展示了费城黑人的人口规模、性别年龄分布、婚姻状况、流动经历、受教育状况以及生计方式等方面的内容。1890年,尽管黑人占费城总人口的规模并没有超过4%,但这个比例却排在全美第三的位置。根据性别年龄分布状况,费城黑人的女性多于男性(男性比女性的性别比为100:113),年轻人口(18-30岁的女性以及20-35岁的男性)占多数。在婚姻层面,有较多的独身家庭(1896年,在第七区15岁以上的女性中,结婚的比例为47.1%,未婚比例为30.5%,寡妇和永久分居的比例占22.4%)。从流动经历看,1890年,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黑人在费城出生,超过一半的黑人在美国南方出生,并在未来迁移到费城。在教育方面,1890年,整个费城有45.5%的黑人是文盲,教育资源存在隔离现象,大约有24000人没有受过任何意义上的教育,而在受教育的人当中,辍学问题也相当严重。在生计方面,黑人在劳动力市场的机会较少,1896年,第七区有6610名在岗人员,其中有4755人从事苦力、仆人等服务性质的工作。在健康方面,1890年,黑人的死亡率较高,为32.42‰。具体而言,男性的死亡率为36.02‰,女性为29.23‰。同时,每10万人中,因罹患肺病而致死的黑人约有532人。从病因看,肺病是导致黑人死亡的首要疾病。总之,杜波依斯以详细的人口学数据展示了描述了黑人在人口规模、性别年龄分布、婚姻状况、流动经历、受教育状况以及生计方式等方面的内容。

3.群体/组织层次的黑人状况

本书的第三部分主要描述了黑人的家庭状况、组织生活、犯罪状况、租房环境、选举权。杜波依斯认为,阻碍黑人建立家庭的原因有2个,一是人们的低薪水导致家中的女性不得不参与经济生产,而母亲缺位,导致孩子留在家中缺乏管束和教导,他们的道德举止也因此败坏。第二是高房租使得黑人负担不起全部的租金,他们只能与人合租,家庭生活的隐私性和亲密性被摧毁,而且他们的房屋往往缺乏保护,陌生人能够随意进入。因此,家就成了人们匆匆吃饭和住宿的地方。黑人很少有家庭节日,节日活动更多是在教堂进行的。他们在教堂的时间和在家里的时间一样多。杜波依斯以教会生活为例分析黑人的组织生活。他发现,教会承担了宗教活动、社会权威和一般性的指导协调功能。它是社会生活和交往的中心,人们在这里做礼拜、娱乐、交换信息,以及接受教育。当然,杜波依斯也强调了教会的道德约束作用,但他对教会的管理者却颇有微词,他认为这些黑人牧师都是精明的管理者,受人尊敬、能说会道,但不博学,不属灵,更不是改革家。在租房环境方面,杜波依斯详细分析了第七区的状况。第七区的黑人租客比例更高,因为这里是费城的市中心,靠近人们的工作场所,也与教会距离更近。而大部分黑人住在小而肮脏的房子里,这些房子通常位于后街小巷。在他调查的2441个家庭中,只有334个家庭有卫生间和抽水马桶,仅占13.7%。而第七区没有公共厕所,导致公寓的壁橱被公众用于解手。此外,黑人付的房租远远超出他们的经济能力,一个家庭通常要将四分之一到四分之三的收入用于房租,然而他们却住在过度拥挤的房子里。通风不良、妇女和儿童缺乏户外活动,防潮和防寒措施不佳,使得黑人的肺病发病率较高。居住环境的恶劣使得他们的体魄更加羸弱。

4.黑人面临的排斥与歧视

在对黑人的生活状况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后,杜波依斯开始总结黑人面临的排斥和歧视。他认为,黑人面临着严重的肤色偏见。比如,找工作的时候,无论黑人受过多么良好的训练,他总是无法在与白人的竞争中胜出。对黑人工作效率的评价则是基于白人对这个群体的刻板印象:怠惰、磨洋工,而不管具体的人究竟有多善良、勤劳和可靠。这些困难增加了黑人竞争的难度,因此被迫拿着更低的工资做相同的工作。而在日常开支层面,黑人需要在租房上花费较多,娱乐消费的时候会遭到侮辱或被不情愿地服务。黑人的孩子在这样充满歧视的环境下,他们很难做到不畏缩或彬彬有礼,他们更可能对世界充满怨恨,对内鄙视自己同种族的人,对外则憎恶白人。在进入一个新的行业时,人们习惯看到黑人处于下等地位。如果黑人开了一家商店,人们不会光顾他,如果黑人担任公职,人们会抱怨。在各行各业,黑人都很容易遭到反对,或者受到不礼貌的对待。即便是与白人建立良好友谊,黑人也会陷入两难境地,因为他在路上碰到自己的白人朋友时,如果不向朋友打招呼,他就会被认为是粗鲁无礼的,如果他向朋友打招呼,则有可能被冷落、无视。在杜波依斯看来,这些都是黑人面临的歧视的缩影。在这一部分,他以个案列举的方式呈现了上述提及的歧视。

面对这些歧视,杜波依斯说道:“偶尔发生的任何一件事都不值得注意,也不需要特别评论。但是,当一群人不断遭受所有这些小小的待遇差异、歧视和侮辱时,结果要么是沮丧,要么是痛苦,要么是过度敏感,要么是鲁莽。一个有这种感觉的人是无法做到最好的。”(Dubois,1967:325)那么,这些问题的成因在哪呢?杜波依斯认为,黑人问题不过是一些旧世界的问题,如无知、贫穷、犯罪和主流群体对陌生人的厌恶。

面对这些问题,黑人应该做些什么?他认为黑人应该把精力放在解决自己的社会问题上。对穷人施与帮助,支持学校和公共管理,减少犯罪,学会娱乐,离开拥挤肮脏的社区,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拒斥赌博和政治投机,学会尊重妇女。

同时,中上阶层的黑人应当认识到他们对群众的责任,应当培养对同胞的耐心和关爱,而不是大声无节制的抱怨。至于白人,他认为白人应该改变公众舆论,要意识到自己的歧视和偏见,为有能力的黑人提供机会,礼貌、慷慨、同情地对待自己的兄弟。

最后,他在书的结尾这样呼吁:“对这成千上万奋斗者报以礼貌和同情的态度;小心翼翼地避开那些伤害和痛苦他们的东西;慷慨地给予他们机会;支持他们的努力,并奖励诚实的成功——所有这一切,加上他们适当的努力,即使在我们这个时代,也会使所有的人,无论白人还是黑人,意识到当这座城市的伟大缔造者将其命名为“兄弟之城”时的含义。(Dubois,1967:397)

二、对《费城黑人》的评价

介绍完本书的主要内容,接下来我将对这本书进行评价。

从研究方法层面来说,杜波依斯运用量化数据呈现费城黑人的性别、年龄、婚姻、总规模、生计、健康、教育等人口学变量,又以列举个案的方式,呈现黑人的就业、犯罪、社会交往等社会活动。可以说,杜波依斯以定量和定性数据细致地描绘了都市黑人的生活状况。在社会科学研究当中,如果以其成书年份、调查规模和内容细致程度进行评价,那么这本书无疑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然而,尽管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是一次“混合研究”,但杜波依斯在列举个案的时候,并没有像人类学那样进行深描。而仅仅是以短短两三句话呈现每个个案的遭遇。他只是为了表明黑人的生活“的确存在”某些排斥,但没有展开分析、讲述其中的故事,从人类学的角度看,这不是一种好的呈现数据的方式。在这本书里,几乎没有费城黑人自己的声音,更多是杜波依斯对他们的描绘和评价。为了让人们更深刻的感受、理解黑人受到的排斥,或许应该使用民族志深描的方式,呈现他们的生活细节,以及费城黑人自己的观点。

除了数据的呈现方式,我认为杜波依斯在解读数据的时候,存在一种精英主义解释的倾向。他将黑人面临的问题归为2个大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原因是黑人自身的道德。在分析费城黑人家庭的不稳定性时,他是这样解释的:“黑人最大的弱点仍然是不尊重婚姻关系,不顾他人的介入,以及糟糕的家庭经济和家庭管理。随后,性放纵作为次要后果出现,带来通奸和卖淫…这就是突然的社会革命的结果(Dubois,1967:72)”。杜波依斯非常重视道德和知识教育的作用。

他的字里行间经常流露出对黑人同胞的道德水平和知识水平的消极评价。虽然他没有责怪的意味,但这种解释方式却反映出他作为黑人知识精英的那种“拯救意识”。如果他能够进一步了解费城黑人的观点,以普通费城黑人的视角看待周遭世界,或许他会看出比道德问题更值得关注的内容。此外,在谈到黑人该如何应对当下的问题时,他提到:“黑人有责任尽一切努力使自己达到现代文明的标准,而不是在任何程度上降低这些标准”(Dubois,1967:388)。或许,他接受了西方社会那一套现代化观念,脑海里有一套对于社会发展与进化的现象。他使用了“文明”一词,背后蕴含的是一种“野蛮-文明”的二分观念。这可能是当时的杜波依斯在认知上的局限性。

尽管杜波依斯在研究方法以及解释路径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但《费城黑人》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本书看似在描述黑人的都市生活,展现的是美国社会的种族问题,但本质上,它反映的是每个社会都有可能存在的排斥问题。对陌生人、异族、少数群体的排斥,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我想,杜波依斯已经给了人们一种示范:展示他们的生活,让人们了解他们,唤起人们更多的关注。

三、杜波依斯与中国

图片

1959年2月23日,杜波依斯(左一)在中国庆祝九十一岁生日,右二、三应为郭沫若和沈钧儒。

杜波依斯后来在自传中写道:

我的生日在中国被通告全国。这样的祝寿我过去从没有过。我们由于种族和肤色的原因一辈子都易遭受侮辱和歧视,在中国却遇到了普遍的友好和爱心。这是我们从不敢想的……我去了公园和餐馆,在高、低层次人们家里作客,见到他们总是那么快乐。他们有信仰,不需要教会和牧师。他们看到猴王将天神打倒在地时笑得是那么开心。在我所到之处,我从来没有感到受侮辱,即便是嫌弃。我在美国呆了九十年,很少有一天没有看到对‘黑鬼’的憎恶的表情。

图片

1959年毛泽东主席在长沙接见杜波依斯博士

推介&编辑:复旦人类学 方志伟--

参考文献:

Du Bois, W. E. B. (1967).The Philadelphia negro: A social study (No. 14). Published for the University.

Du Bois, W. E. B., & Marable, M. (2007).Souls of black folk. Rout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