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文 | 姜克维《浪漫爱情的跨文化视角》

发布者:刘秋芳发布时间:2022-02-25浏览次数:33



本周推荐文章

Jankowiak,W.R.,and E.F. Fischer. 1992. A Cross-CulturalPerspective on Romantic LoveEthnology31(2):149-156.

浪漫爱情的跨文化视角》

  

浪漫爱情是一种在现代西方社会中建构的独特的文化产物,不可能存在于非西方的文化环境中。这个在社会学教科书中不断出现的“定律”,通过文学和电影作品在普通大众的头脑中得到强化,形成了某种常识。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常识帮助人们以文化相对主义的眼光来待包办婚姻制度仍然在世界上很多地方存在这一事实。然而,浪漫爱情是否真的是由西方文化构建的特殊产物?在一个跨文化的视角内,我们能否发现浪漫爱情的某种普世性?这正是发表在期刊《民族学》中的题为《浪漫爱情的跨文化视角》的论文所试图解答的一个疑问。

  

本文的两位作者姜克维(Jankowiak)和费希尔(Fischer)通过对耶鲁人类学家默多克(Murdock)创立的标准跨文化样本(Standard Cross-CulturalSample)中的186个社会形态进行考察,来找寻在这些文化语境中是否有浪漫文化存在的证据(1991150)。在仔细研读和辨析来自166个社会的民族志文本之后,他们发现在其中的147个社会中有浪漫激情事件的生动实录。这一发现使他们有足够理由质疑浪漫爱情仅限于西方文化或者说是欧美文化的产物这一所谓的“常识”,并且认为:浪漫爱情确有无可辩驳的普世性(1991154)。当然,两位作者认为有关浪漫表达风格的文化差异性还需要有更加丰富的民族志记述。的确在传统的民族志书写中,浪漫爱情很少成为焦点议题。

  

据本文作者姜克维说,他在上世纪80年代初在中国进行田野研究时,接触到不少来自民间的浪漫爱情故事,开始渐渐质疑自己原先认定的“浪漫爱情惟西方独有”的成见。通过在跨文化的视角中找寻浪漫爱情在世界范围内客观存在的文本依据,他与合作者也在相当程度上挑战了文化特殊性和普世性这一二元论,为情绪人类学的专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背景。

  

注:作者姜克维曾经在2008年和2010年在复旦大学担任访问教授。


复旦人类学 潘天舒 推介




【每周一文】为复旦人类学之友微信公众号推出的新栏目,旨在推荐有趣、有料的人类学学术文章。若你有文章想与读者分享,欢迎留言或投稿至fdanthroshar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