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书 | 《屠宰场的布鲁斯:针对北美肉禽产业的人类学研究》

发布者:刘秋芳发布时间:2022-02-24浏览次数:90



Stull, Donald D. and Michael J. Broadway. 2003.

SlaughterhouseBlues: The Meat and PoultryIndustry in North America. Wadsworth.



图片

对于《屠场布鲁斯:北美的肉禽产业》(2003)一书的两位作者来说,“没吃过猪肉,难道还没看见过猪跑”这句中国俗语,如果用来形容当代美国人与他(她)们日常消费的肉类和禽类食品之间的关系,具有鲜明的讽刺意义。美国虽然是举世闻名的肉类消费大国,然而多数美国人对肉禽类食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可以说一无所知。当北美顾客在窗明几净的超市选购肉禽食品的时候,他们无法看到肉禽工人面临的恶劣工作条件,自然也无从知晓肉禽业对环境和社区到底会带来什么影响。近年来随着有机食品、农产品集市和营养知识的普及和推广,普通消费者的食物常识和判断力(所谓critical food literacy)渐渐增强,开始关注围绕肉类食品生产、分配和消费而产生的一系列文化和健康问题。因而本书的出版,可谓恰逢其时。

本书的两位作者(斯特尔和布罗德维)费时15年,对美国和加拿大农场企业化、农资产业化进程及其效应、工业化肉食生产所引发的结构性变化和对于社区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人类学考察。以肉类加工和包装为聚焦点,他们对来自屠场雇员、工会、社区领袖和周边地区居民的一整套定量和定性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无论在农场还是工厂,肉禽生产的企业化已使这一产业的高度集中和整合成为大趋势。为了迎合便利速食品的市场需求,促使肉禽业者大量雇佣廉价劳力,丝毫不顾这种疯狂的逐利行为所带来的环保和社会效应。当牛肉、猪肉和鸡肉的集约化生产在北美农业区域大行其道之时,也是空气和水源受到污染之日。

本书的第一章对农业工业化做了扼要概述。第二到第四章对三大主要肉类制造部门进行了审视。第五和第六章是对肉类加工部门内部流程的详细分析,作者特意提醒我们:虽然历经技术转型,近一个世纪前作家厄普顿·辛克莱在《屠宰场》(The Jungle)一书中记录的劳工、阶级和安全问题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在第七和第八章,作者回顾了他们自己参与的一个旨在观察和理解移民与所在社区如何相互适应的项目实施过程。两位作者所在的跨学科研究团队针对堪萨斯州花园城(Garden City)周边社区在1980年超大规模牛肉加工厂建成之后,如何与数量剧增的移民劳工共存共生问题,进行了民族志田野调查。作者在研究过程中发挥了应用人类学者的作用,帮助社区应对农业工业化所带来的变化。在第8章作者描述了从大平原到加拿大的北美肉类加工厂所在社区内具有普遍性的一种现象,即加工厂一旦建立,就会在属地社区带来可以预见的代价、问题和挑战。这些代价与肉类加工企业所声称的机会和利益相比,可谓得不偿失。在这里,本书作者提醒我们注意经济发展和社区发展之间所存在一种难以调和的矛盾。前者可以狭义地理解为制造就业机会,而后者则是广泛意义上的生活质量提升,如合理的薪酬、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住房条件以及干净的空气和水资源等等。虽然牛肉加工厂、猪场或者养鸡场的到来常常被视作解决社区经济发展难题的一条出路,然而由此导致的社会和环境代价远远超过就业机会所带来的短期收益。

“与光说不练”(即一味对发展持批评态度的人类学者)和“只练不说”(即专注于应用实践的人类学者)有所不同的是,两位作者在研究中为所在社区贡献当地民众所需要的提供田野研究者信息,无意中扮演了研究者、政策专家、文化斡旋人cultural brokers和志愿者等“跨界”角色。在最末一章,两位作者提出了建立并维护一个更具可持续性的农业生产体系。当然在这一过程中,研究者聚焦农业社区的问题固然重要,如何评价自己在项目过程中所起的重要,同样也是不小的挑战。

本书标题中的“布鲁斯”(blues)在英语里不但指“蓝调布鲁斯”这种音乐样式,还有“忧郁和伤感”之意。作者的用词显然“别有用心”。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他们对北美肉禽业的广泛研究及其发现,对于食品安全和企业社会责任感这一使国际社会日益忧虑的议题,进行跨地域、跨文化和跨学科的田野考察,无疑具有丰富的实证和学理意义。不管是在北美还是其它地区,从学者到决策者和普通消费者都有必要意识到食品体系变化所带来的无法预测和管控的严峻后果。

  

复旦人类学 潘天舒 推介

           王佳蕊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