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可持续发展?印度纳马达河之争》
Fisher, William F. 1995
Towar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Struggling Over India's Narmada River.
M.E. Sharpe.
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了能将发展实践的积极推动者和批判者在同一桌面上进行相互理论的神奇话语。围绕印度纳马达河筑坝而引发的环保问题在各方势力博弈下,成为国际学界和传媒的焦点,最终迫使世界银行在1990年做出决定,停止对纳马达河上最宏大的萨达尔萨罗瓦项目(Sardar
Sarovar Project)的资助。针对这一发展人类学的经典案例,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和社会研究系的费希尔(Fisher)教授专门组织了一次论坛,邀请包括纳马达工程的支持者、反对者和观察者在内的有关人士,让各方心平气和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费希尔随后将发言整理成一本题为《走向可持续发展?》论文集。笔者注意到,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学术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但只有此书的书名当中带有问号,而且只有此书真正做到了把代表印度政府、世界银行、技术专家和环保及非政府组织的不同声音等量放大,让读者来评判了断。
在本书结尾,费希尔本人针对“可持续发展”的说法,发出了尤为精辟和尖锐的质疑之声(Fisher 1995:447):“作为一种可能的发展新范式,‘可持续发展’的说法在使用时产生的问题,要比它能提供的答案要多得多。“可持续发展”中“持续”的含义什么?什么是“持续性?”要持续的都是些什么东西?持续的时间需要有多长呢?持续性是在哪一层次上进行操作的?是个人吗?还是特定的文化群体?物种吗?农场吗?家户吗?地区吗?国家吗?地球吗?能够衡量持续性吗?如何衡量?它(可持续发展)是个生态概念呢,还是个社会概念?都是?都不是?难道“持续性”是个新玩意,还是源于有关发展、进步和转型这些概念本身的一个说法?持续性到底是指面对变化的情况进行调适、维护和通过灵活处理来得以“持续”的能力,还是指以压制变化的手段来维持各方关系?它的意识形态基础究竟是保守呢还是进步?”
作为曾经的世界银行专家,费希尔在20多年之前提出的这些问题足以令当今国内学界内外的发展研究专家反复咀嚼和深思。对发展实践和生态环保之间的关联性,没有人能作任何价值中立的判断。然而费希尔对“可持续发展”所进行的兼具后现代风格和实证精神的探索,为我们观察怒江开发和类似有争议的环保案例,无疑提供了宝贵的“他山之石。”只有当发展研究者们开始思考他所提的这些问题,才能使“可持续发展”发挥出比话语更有力的效应。
复旦人类学 潘天舒 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