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推荐:《物质时代的孩子:在日本和美国长大成人》
Merry White. 1993.
The Material Child: Coming of Age in Japan and Ameri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标签:日美女生的社会化/濡化, 青春期过程的跨文化比较, 教育人类学
本书作者Merry White (昵称Corky)从哈佛大学先后获得本科(人类学)、硕士(比较文学)和博士(社会学)学位之后,担任过多年哈佛教育学院人类潜力研究项目主管,最后成为波士顿大学人类学系终身教授。这样的学术背景使得怀特教授在进行不同文化情境中社会化比较研究时,显得驾轻就熟。此书综合了她在日本和美国从事30年以青年人为主要对象的教育和研究工作的经验和体会,透过表象对两国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呈现出的显著差异和相似之处聚焦和分析,深入检视校园生活、同学情谊、家庭关系、性文化和身份认同等核心议题。在历时三年的田野研究中,怀特对来自美日两国的200名青少年以及对青少年文化产生影响的心理学者、市场营销人员和音乐推广人士进行深访和实地考察,力图解答困惑两国共同关注有关青春期的话题,同时消除长期以来困扰彼此的文化刻板印象。
首先,日本家长对孩子们在家庭外的社会生活到底了解了多少?他(她)们自己未必清楚。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国内对于青少年问题的研究资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对突发事件肆意渲染的传媒报道(与中国的情形何其相似)、充满新词的流行趋势分析以及不太靠谱的调查报告。在英语世界,日本青年一代通常被描绘成墨守成规的好孩子,与具备叛逆精神的欧美青年形成鲜明对比。然而,这正是怀特在书中着力破除的第一个错误的“常识”和偏见。
在哈佛人类学系和社会学系所受的双重专业训练,使怀特能游刃有余地运用各种不同类型的研究数据,深入探究日本青少年的个人和公共生活世界。她的发现表明:日本青少年擅长利用法规和体制的漏洞,与官方周旋斗智,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同时,无孔不入的消费市场也在塑造着青少年的心理和社会生活。怀特承认美日青少年之间存在的显著差异,但她的研究结论却出乎读者的预料。比如说,大多数她接触的美日青少年都与常人想象中的叛逆者相去甚远。相反在两国青少年对广泛意义上的文化准则有高度的依从性,对家长也表示一定程度的尊重。而两国的家长对他(她)们的青春期孩子说的都会说这样的话:你为什么不多听听我是怎么说的?当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而美日青少年对父母的回复也极为相似:你到底喜欢我吗?我应该有什么样的生活目标?年青一代都认为他们要比父辈酷(cool)多了。
流行音乐、电影和录像制品已经是两国青少年日常生活体验的组成部分。而且从表面上来说,两国青少年对性和性疾病传播等均有一定的认知度。在学业成绩方面,只有5%的美国青少年能够比肩95%的日本青少年达到的水准。日本青少年当然对性感兴趣,但没有像美国青少年看得那么重,尽管前者可能比后者有着更加活跃的性生活。将近三分之二的日本女生在15岁前后就进入性活跃期。即便以西方标准来看,她们对于自己的性幻想和性行为的坦诚态度,着实令人惊讶。有90%左右的受访女生表示她们每周要手淫两次以上。
怀特发现日本少女通常区分以下三类不同的性爱关系:生理激情、浪漫幻想和为社会所接受的结合或者婚配。而对美国少女来说似乎没有对三者进行区别的必要。由爱情和性爱互相吸引为基础建立的婚姻关系在日本已经极为普遍。然而,这样的爱婚(Love Marriage)还是经过由父母最初为儿女介绍般配对象,随后在婚前相爱相亲这样的既定程序。在日本,即便是有着丰富性体验的年青人还会选择让年长者来为自己安排合适体面的婚姻大事。对于日本青少年来说,爱可以在婚姻过程中产生,并不是选择配偶的先决条件。一位20岁左右的日本女性告诉怀特她首次发生性关系是在15岁的时候,此后有过不少“性友”(不属于男朋友之列)。对于她来说,做爱是件趣事(fun),但婚姻则不然,必须考虑实际因素。读到这里我不禁回忆起在哈佛读博时的同学Setsuko Owada(日本王妃小和田雅子的妹妹)在课上与几位激进女权主义者舌战的情形。
怀特的这部作品没能引起像他导师傅高义的《日本第一》和《邓小平时代》那样引起学界之外的轰动性关注。但对国内致力于青年研究的同仁而言,怀特完成于20多年前的《物质时代青少年》一书在跨文化比较的视角选择和研究方法设计和运用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借鉴意义。
复旦人类学潘天舒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