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lotch, Harvey and Laura Noren. 2010. Toilet:
Public Restrooms and the Politics ofSharing. New York University.
此书的标题容易使人怀疑这是部逐臭之癖者的游戏之作。然而,从封面设计到内容编排来,《厕所:公共洗手间与共享的政治性》称得上是独具匠心的跨界之作。针对公厕这一令人难以启齿却无法回避的议题,知名社会学者莫洛奇(Molotch)和诺伦(Noren)召集来自城市研究、历史和文化分析等不同领域学者,采用不同的学科视角进行了细致审视和探讨。他(她)们深信不疑的一个研究设想就是:厕所的制度和空间安排及其涉及的一系列我们必须得服从的规范、法则、仪式和习惯,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我们所处文化和政治语境的独特性。
通过对历史和当代日常实践的观察和剖析,该书作者试图以厕所为视窗来管窥人们对于性、阶级和特殊人群的文化态度。洗手间内部空间的划分、厕具的摆放、便池的数量、洗手池的方位以及男女厕所隔离的做法,是全书12个章节的着眼点。从表面上看,作者的考察对象是从古罗马的公厕设施到哈佛大学科学中心的男厕、纽约时代场和MIT由男厕改建而成的女厕等案例,而读者如果用心领会,应可感受到对于污秽、危险和区隔的别样眼光,以及作者们在人类学者道格拉斯(Douglas)洞见引导下所做的大胆探索。
近20年前本人在哈佛科学中心地下室电脑房上网后去洗手间时,无意中发现内部的厕所隔间的小门都被拆除,觉得好生奇怪(忍不住问同学时,他们说:你不是GAY 的话就不用操心)。直到读了本书的第二章中的案例(Erotics at Harvard)中,才恍然大悟:原来这还真是校方为了压制同性恋行为的刻意安排。当然作者雷诺兹不忘调侃哈佛只对男厕下手而放任女厕这一偏妥做法的荒谬。第七章的一个案例揭示了麻省理工学院(MIT)女厕与该校逐年增加的女性学生和教工人数严重不匹配的问题。2005年MIT教学楼内的长廊,终于出现了由男厕改建而成的女厕(见下图,本书165页)。除了性别差异,公厕设施对于特殊人群(流浪汉、残疾人、变性人和同性恋者)的影响也是作者们持续关注的焦点。在2018年9月和11月本人在中国南京和美国圣何塞见到了分别被冠之以“Unisex”和“Transgender”的公用洗手间。
南京火车站的“第三卫生间”
(摄于2018年9月30日)
记得1998年夏我在中国社科院访问时,社会学家沈原教授在楼道拐角处向我介绍匆匆走过的潘绥铭教授(“中国妓女研究第一人!”)之后,又指着某位经常上电视的专家说:“他昨天刚在电视说:厕所是人类文明一大标志……”(引起当时哄笑一片)。不过,沈教授如果有机会在世界公厕日(11月19日)读到这本文化社会学趣作时,他应该会觉得厕所还是可以成为一个有芬芳气息和人文情怀的议题。
(本文初稿于2015年在弥漫着厕所气息的复旦文科楼11层东侧办公室完成)。
复旦人类学潘天舒推介
刘斌娟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