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书 | 清晰度、切工和文化:钻石的多重意义

发布者:刘秋芳发布时间:2022-01-24浏览次数:34



Falls, Susan. 2014. Clarity, Cut, and Culture: The Many Meanings of Diamonds.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在这部以钻石为凝视焦点的民族志中,作者福尔斯(Susan Falls)着力探讨的是一个与现代性和意义建构紧密相关的研究问题,即: 在大众消费文化语境中,当营销商耗资数十亿美元为他们的产品赋予正面的形象和内涵时,顾客会不为所动吗?在本质上,钻石与岩石和酒精一样,并不能让人变得有多性感,那么广告是否还有作用?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商品到底是如何来获得意义的?福尔斯在书中写道:当我开始这项以钻石为主题的研究时,我对两种事实之间的偏差感到好奇,一是消费者叙事所呈现出来的各种想法、意象和暗喻,二是广告所产生的那种似乎有预见性的有关阶层和浪漫的联想。人们视钻石为具有人格的物品,赋予其神圣的历史、借喻或者诗性,完全超出了单纯的符号联想范围(2014:179)。作者想知道的是,我们通过分析这些消费者有关制造身份、创建亲族和挑战现状的故事,可以得到何种洞见?物质文化究竟如何帮助自我实现和促成社会关系?

首先,作者在书中对钻石开采的历史作了扼要描述。有意思的是,为了理解钻石的价值确定过程,作者还特意选修了一门由美国宝石学会所开设的钻石定级课程。作者尤其关注在公众认知中,一块在本质上毫无价值可言的岩石是如何被转化成价值数千美元的商品,在此期间操纵和诱导到底起了多大作用?作者指出一块10克拉的钻石,在以每克拉5000美元的价格卖给有资质的未加工的宝石买家之后,加工成品过程中会耗损50%到70%的克拉重量(caratage),然后再以75000美元的价格卖给零售商,两年之后其零售价可达125000美元。将近70%的美国女性拥有至少一颗钻石。美国的钻石消费在全球居于首位,中国和印度次之。市场营销商作为钻石意义的创造者,也制造了人的需求。著名广告商Frances Gerty 那句流传甚广的广告词:(只有)钻石才是永恒的(Diamonds are forever)既是明证。然而,作者认为这类商业营销口号以及由钻石而产生的与浪漫爱情和显贵地位的联想,并不能解释为何钻石业能够长盛不衰。作者的众多受访者都否认自己购买或者接受钻石馈赠的行为,与广告商刻意制造的意义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受访者往往是从个体和家族历史的角度赋予钻石以特定的价值(如来自祖母的礼物馈赠)。也就是说,营销商无法控制有关钻石的文化诠释。每位钻戒佩戴者都有着自己的故事。这些高度个人化的故事所反映的是全球化时代型塑地方生活的体验和关系之网。

南非 De Beers 公司的工人在开采钻石

在作者看来,无论是语言学家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那个有关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组成符号的理论模式,还是源于任何政治-经济框架的结构模式,都无助于她认识和感知钻石消费者将意义赋予商品的那种稀奇古怪却又充满创意的主观行动。作者从皮尔士(Charles Saunders Peirce)的指号和符号三元论得到灵感,认为只有在区别指号的三种类型,即象似(icon)、标指(index)和符号(symbol)之后,我们才能够理解消费者叙事中呈现出的个体化和特异的自我渲染倾向。

2019年11月 上海Tiffany珠宝展展品陈列

社交媒体的传播特性以及因特网上大量个人信息的可获得(泄露)性,使作者的田野观察具有某种先见之明。钻石营销者所瞄准的不仅是市场上的特定人群(如:墨西哥裔美国人、黑人、青少年和白人男子等等),更是消费者个体的主观性和怪异特性。因而,只要有人在脸书(Facebook)上提到自己失败的罗曼史,立马会招来一条来自约会服务的广告。或者说,如果有人在脸书上宣布了新恋情的开始,也必定会引来一条珠宝公司的广告。不难想象,营销者为了说服顾客年复一年地购买各类钻石,可谓压力山大。从长远来说,作者注意到顾客与商品所发生的那种具有高度个体性和主观性的联想,难免会为营销商所充分利用。与此同时,作者对文娱界名人,尤其是说唱(hip-hop)、街舞和黑匪(gangsta)艺人佩戴各种尺寸夸张和色彩丰富的钻石,“闪亮”(bling)登场的现象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述和诠释。她借鉴俄国文学批评流派形式主义代言人什克洛夫斯基的“务求新奇”(ostranenie)概念,对这些貌似出格艺人的作品进行了文本分析,指出所谓“闪亮”登场,其实是为了抗议美国社会中无处不在的种族主义、性别歧视和暴力。“闪亮”的功能在于通过夸张的表达来获得特别的关注度,从而达到一反常态的奇效。


以色列特拉维夫 钻石交易中心

本书的标题《纯度、切工和文化》有暗喻钻石品质等级的3C(clarity, cut, carat)之意。作者通过对钻石这一理应普通的物品的社会生命(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进行描述和分析,试图告诉我们:具有高度符号价值的钻石,能为我们提供的洞见,不但与全球资本主义过程相关,更与人们如何运用具有创造性的策略来传达个体和地方性的意义相关。透过人类学的棱镜,窥探出寻常之物(如:钻石珠宝)不寻常(defamiliarization)的一面,或许正是作者书写这部钻石民族志的出奇制胜之道。


复旦人类学   潘天舒 推介

             朱彦珺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