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书 | 《人类学视角中的外科女医生》

发布者:刘秋芳发布时间:2022-01-23浏览次数:30



Cassell, Joan. 1998. The Woman in the Surgeon's Bod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在北美医院体系里,外科作为男医生的传统领地,始终是被一种充满硝烟味的话语和所谓阳刚之气的隐喻所主导。外科男性医生通常展现出这样一副刻板印象:既有职业性的傲慢和好斗特征,又有当机立断的勇气和智慧。尽管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女性外科医生在美国的从业人数已经有了10倍以上的增长,但她们在外科专业所占比例之小,可谓微不足道。外科女医生的增加,是否会给医院内的男性领地带来某种文化冲击?本书作者Cassell 对她在田野研究中遭遇的外科女医生进行细致观察,试图辨析在外科手术区域内男性和女性医生之间存在的所谓“性别差异”以及导致这些差异的内部和外部因素。

在何种程度上外科女医生在日常诊疗实践中会展现出传统的女性性别特征,如:敏感,温柔和同情心,如果果真如此的话,那么当女性成为主刀医生时,是否会给外科手术室带来理念和风气方面的变化?也就是说,当女性进入一个由男人主宰的行业王国时,到底会发生什么?

Cassell在本书中国所采用的理论框架主要来自于布迪厄(Pierre Bourdieu)、莫尔(Henrietta Moore)和盖腾斯(Moira Gatens)。社会学家布迪厄的“惯习”(habitus)概念强调社会结构和实践是如何通过身体来加以展示和表达。女权主义人类学者莫尔的“实践”(praxis)概念则有助于作者认清社会区隔(distinctions)如何通过身体来得以显现。而哲学家盖腾斯则让作者看到特定社会场景中与成为男人或女人的意义相关的“具身性知识“对于研究分析的价值。在任何文化语境中,身体体验和相关事件都会在有意无意中被赋予本质化的意义,而导致的结果必然是:一个由以图像、符号和特征组成的复杂而又弥漫的网络,将男性的身体与阳刚相联,把女性的身体与阴柔连结。

作者在本书中的研究对象是来自于北美东北部和中西部医院和机构的33名高年资外科女医生和住院医师。她们绝大多数人属于30到45岁年龄段,来自14个外科专业。为了应因特殊的田野环境,作者采用了一种如影随行的参与式观察研究方式。作者在现场的田野研究包括:在工作日跟随医生查房、手术作业以及教学辅导。作者最终通过叙事民族志的方式来呈现与外科女医生密切互动和日常交流的研究成果。

在本书的九个章节里,作者倾力诉说了外科女医生在外科这一兼具艺术和科学特性的行当的体验,对她们的领导和教学风格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审视。作者特别聚焦于“铁打的外科医生“(iron surgeon)这一几近理想类型的外科医生形象所代表的一种男性至上精神,及其对于女性外科医生和医学照护的影响。作者针对为”铁医“理念所主宰的外科女医生,如何摆脱其刻板性别印象,而面临的处境,提出了核心研究议题:女性外科医生是如何在日常工作中整合”铁打的外科医生“这一直男理念?这一理念所代表的是那种”强有力、毫不脆弱而且不知疲倦“的医生,与”死神作战,消灭疾病,医术精湛,临床思路敏锐。“ 所谓”铁医“就是以剔除病患为己命,余下的就是护士和社工的任务了(Cassell 1998: 100-101)。作者指出围绕”铁医“的一种神秘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外科女医生能扮演的角色。尽管女性完全能胜任外科医生一职,然而与所谓传统女性”惯习“(habitus)相关联的行为、价值观、意义和符号指征与”铁医“显然是格格不入的。

    女性被带有理想职业期待的分类标准所排斥,不言而喻除了带有性别歧视的不公指控外,女性医生所能依靠的社会支持资源更为有限,由于女性在医学王国中被看作是第二性别,女性能够接触到的“理想女性职业人”也相对有限,能够模仿和获得启发性的“身体学习”对象也多为男性,这一系列的连环问题,导致女性医师的身份认同普遍呈现出一种模糊化的情况,本章除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了作为女性医师的当前职业困境还从医师的视角为读者展现了医生行业,未来的行业变化和挑战。充满超凡魅力的医生形象逐渐被制度化的医疗制度划归为“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医生与患者一样都变成了医疗制度上的螺丝钉——这一极度理性和冰冷的表述,反映出“医生”这一职业愈发机械化和模式化。医生与患者的距离被一点点慢慢拉开,身为女性医生更是背负了病人对于自身职业素养不信任的偏见;加之美国医疗政策和医疗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传统的教育培养节奏被打乱,医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也逐渐发生改变;高昂的教育投入和耗时的医学培训与实际相对较低的薪资现状不匹配,这些问题将对于女性医生成长和发展将会是不小的阻力。









疫情中的女性医疗工作者

作者就美国女性职业现状问题倾注了十多年的心血,他山之石对于我们了解和体味中国女性医生现状有较好的借鉴之处,疫情期间逆风而行,迎难而上的医疗工作者牵动着我们每一位普通人的心,值得欣喜的是,在这场疫情中,医师的形象出现了“去性别化”的趋势,从时刻冲在武汉疫情前线的李兰娟院士,再到坚守岗位的一线女性医疗工作者,我们能够看到更多的奋战在疫情一线的女性医疗工作者的救援形象。从网友自发为女性医疗工作者捐赠女性卫生用品、小号防护服和小号护具,暖心举动的背后除了能够看到对于女性医疗工作者更多的认同外,最主要的是看到了打破“男性主导”(manhood)想象的可能。性别平等是一段长远的旅程,在疫情之时,我们对于消费女性医生的形象而感到愤怒,但也会因为女性从业者付出的贡献而感动,在情感之后,我们看到了对于女性医师的尊重和认可,但是不可否认的事情是,不论是医学培养阶段还是职业从业阶段,女性医师依然处于弱势,而充斥着男性职业想象的“铁医“标准,不仅会限制女性的生存和发展还会引起性别对立的问题,在3月8日国际妇女节之际,我们赞扬女性,但是依然反思和倡导,为争取女性同工同酬,同等权益而努力。




复旦人类学   赵雅卓  潘天舒  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