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书 | 黑帮老大的一天

发布者:刘秋芳发布时间:2022-01-23浏览次数:213



一、时空背景介绍


上世纪90年代,作者Sudhir Venkatesh就读的芝加哥大学坐落的海德公园(Hyde Park),与名曰“木草地(Woodlawn)”的穷困黑人区毗邻,前者被当地警察划分为安全区,后者则是危险的禁区,界限泾渭分明。种族差异映射在空间上,并非当时芝加哥城市布局的个案,白人和非裔美国人的居住社区普遍性地被区隔。在黑人贫民窟中,与毒品交易、性交易等地下经济和暴力事件密切相关的黑帮势力逐步滋生,跨越单个社区形成市级别的黑帮网络和团队。


作者研究的黑人贫民窟——湖泊公园计划区,在1960、70年代还是相对稳定和安全的普通贫民区,妇女之间、男性之间形成密切的互助合作网络,居民尚能参与政治甚至政治抗争。但随着1980、90年代政府的新自由化改革,底层贫民的福利被大幅削减,警察对当地治安有求无应,住宅当局也腐败无能,计划区的居民的生活每况愈下。因为计划区接近交通要道和高速路有利于毒品客源流动的地理优势,黑帮势力在这里布局、蔓延和发展。


作者正就读博士一年级,导师要求他进行贫困研究,前往贫民窟发放问卷,开始与这类人群接触。然而作者初来乍到,被黑帮绑架后得幸逃脱。作者越发对这类当前学界一般不亲身接触的人群生发了诸多疑问,而其研究者的身份,也受到黑帮老大J.T.的意外尊重。以黑帮老大为守门人,Sudhir对Robert Taylor贫民窟展开了长达七年的田野研究。


二、内容摘要


1. 主要论点

作为探索性研究,作者通过对贫民窟中每一种类型的代表人物的记录,真实还原了黑人贫民窟鲜为“人”知的生活日常,从黑帮老大如何在黑帮团队和贫民窟社区树立和巩固权威、如何参与管理和保护毒品和性交易等地下经济、如何运作黑帮联盟和等级体系以及避开警察、以及个人特征和家庭私生活如何等揭示黑帮本身在组织结构、合法性和实际影响的两面性;到租户管理者贝利女士调和警察和黑帮势力实现对租户的管理和控制并从中捞取好处、名声与权势;再到通过展现街头混混进行毒品经济、性工作者的内部差异、小商贩的经济活动等食物链底层状况来具化黑帮势力对贫民窟居民生活的影响;最后贫民窟作为芝加哥城市的不可见光的一部分被拆迁的结局。和白人中产阶级社区相比,黑人贫民窟具有不一样的运作体系,这里是法律制度、警察治理、公共教育尤其高等教育和医疗服务的盲区,居民通过身体暴力、性和金钱相互联系和解决冲突,情感和道德成为稀缺品,恐惧和提防才是普遍性的心理状态。作者由此质疑贫困文化逻辑下,穷人和黑人固有劣性带来的贫穷导致的其与主流社会和规范的脱节这一论点是否成立,Robert Taylor计划区的历史事实是白人先隔离了他们,对外在计划区周围设立防线警告人们进入,对内公共服务和设施拒绝覆盖,才使得计划区逐步衰落和被黑帮势力控制。作者Sudhir虽为印度裔美国人,但是一直被被研究者视为白人中产阶级的代表,Sudhir与贫民窟居民们在观念、行为、享受到的社会资源上的系列对立有意无意地昭示着,这对立本身或许正是由强势一方亲手构建。


另外,作者也不断反思当时学术界流行的用问卷调查和统计数据来研究贫困的方法,认为这只能片面理解黑人和穷人,只有类似历时的田野调查和贴切了解这一人群,才能更真切认识到贫困的产生、形成、原因和解决方案。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中,作者采用了以参与式观察为主,辅以访谈、实物资料、参与程度不等的观察和完全参与的丰富的研究方法。参与式观察贯穿研究的始终,作者一方面公开了自己的研究目的和研究者身份,一方面通过关键人物不断拓展在贫民窟的关系网络、和当地居民熟悉、频繁地空闲时间前往拜访、融入当地的生活,直至局内人都彻底熟悉了他的存在,甚至还会请求他的帮忙,为了回馈居民提供第一手信息资料,作者还尝试举办写作会,作者能较好地兼顾局内人和局外人的双重身份,并时刻反省本土意义世界和作者熟悉的常规意义世界之间的张力。


观察主要体现在作者对当地环境、重要场合和关键人物细致入微的深描上。每次开始叙事,作者都会勾勒出涉及的环境,当地环境比如4040号大楼的整体状况和细节;重要场合比如黑帮高层会面时的氛围和场景;关键人物首次出场时的穿着打扮、性格特征、职业身份、精神气质等进行全面的刻画,还原出真实情境。当然,这些都离不开作者及时的研究日记。


完全参与式观察主要体现在第四章节《黑帮老大的一天》,Sudhir尝试接受J.T.的挑衅,自己体验一天黑帮老大的工作和生活,虽然涉及违法的部分,比如殴打他人无法参与,但大部分黑帮老大需要处理的事情Sudhir都完全参与了,从中获得的对于黑帮老大的认知也更为深刻。访谈方法是在中后期建立好良好的信任和关系网络后,调查性工作者、街头混混和租户家庭时被运用,集中获取了关于这类人物生存状况的信息。实物资料主要是黑帮分子之一T-Bone递交给作者的关于黑帮财务长达四年的账本,上面详细记载了帮派在毒品交易、敲诈勒索等的收入和批发可卡因和武器的成本、贿赂警察、葬礼费用、下属薪水等开支,这本重要资料帮助作者在后续研究中分析黑帮的经济结构。

  

3. 田野场域

本书中,田野场域一直在随着事件和人物流动,不过地点大都集中在Robert Taylor贫民窟内。一开始作者是在芝大附近的华盛顿社区和老年黑人聊天,初步认识身为黑人和穷人的感受,后来继续访谈失败,老年黑人建议他应该研究年轻黑人。通过人口普查数据,他选定了Robert Taylor贫民窟中的4040大楼,第一次登门拜访和黑帮团队初见,如前文背景介绍所述,J.T.-黑帮老大成为他进入田野的守门人。


Robert Taylor贫民窟的公共设施稀少,为数不多的有篮球场、运动场,大部分建筑内部破旧、脏乱、时常受损、充满尿骚味、还是毒品的重要藏匿处。居住人群鱼龙混杂,黑帮分子、性工作者、普通租户、寄生户,也有少数好心的医生、律师等。总体而言,书中涉及的田野场域与作者熟悉的社会场域有着截然对立的空间环境、所属阶层、种族构成和法律环境。


Sudhir主要以人物和主题为线索在不同的田野场域转换,开始时为充分了解黑帮老大J.T.和受J.T.的控制,作者只能跟随J.T.在4040大楼的个人行踪,当信息充分以及受其他黑帮伙伴的协助,作者才渐渐建立独立于J.T.外的关系网络。接着是以地区顾问委员会的大楼主席——贝利女士为核心,在她的办公室开展观察,然后基于她的行动轨迹深入参与。最后田野场域扩展至整个社区,因收集的信息有利于J.T.和贝利女士的收租,得到二者的支持,对街头混混、性工作者、租户家庭和甚至当地警察进行了相对自由的调研,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参与了加鲁默住宅区(Calumet Height)的布莱恩别墅的黑帮派对,一窥了黑帮高层在芝加哥整个城市的关系网络和势力范围。

  

4. 伦理考量

然而由于被研究对象附有的暴力属性和非法属性,作者受到了多次处于伦理困境之中。首先是这一系列研究后期得到校方和导师的支持,但最开始时未获得学校和研究委员会的认可,作者以个人身份开展不得不承受很大的人身风险。其次,是作者身为局内人和局外人身份的诸多冲突甚至对立,作者在协助贝利女士教训殴打弱势女性的男性租户时,曾不得已动手打人,这其实应该向警方汇报;而在救治当地人他们对警察和医院的不信任,作者本可以报警、拨打110,当黑帮老大为了维护权威殴打老人时,作者也只好旁观……第三是关于被研究者的隐私,黑帮团队因为其非法性,并不需要研究者维护其隐私,但是为了维系和黑帮的关系,作者需要提醒黑帮要适当隐藏,不然这些都可作为逮捕他们的法律证据,作者这一做法也将自己置于道德和法律的灰色地带,即使在书中都将人物匿名处理。另外,为了活动开展的便利,作者也曾积极引导J.T.认为作者在满足J.T.的个人要求,然而这与自己的实际研究主题有所出入。最后,是作者在调研性工作者、街头混混和租户们时为他们的生活带来的非预期干扰,这些信息提供给J.T.和贝利女士扩充了他们的税收来源,但也增加了那些弱势群体的税收压力。以上这些伦理困境都具有很大的争议性,作者只能诚实地记录自己的所作所为和反思,由读者评判公正。

  

5. 作者反身性

在每次冲突和对立发生、每一个子研究的结尾和过渡,作者都会习惯性地反思自己的立场、研究进展、方向调整和思路历程,在反身性上作者做到了充分的努力。几个典型的场合有J.T.为维护权威殴打不听话的老人时,Sudhir的同情心使他反思是否该帮忙;自己的调查信息反倒帮助贝利太太等人更好地压榨租户;自己对信息的渴望使得一定程度上被贫民窟的人指使和控制;自己被黑帮伙计称作“教授”时对自己在居民们心中形象以及对研究结果本身的反思;举办写作社对贫民窟效果不显著的自我批评;见识到警察失职和欺压居民时内心的愤怒等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Sudhir和当地居民之间的人际关系和权力关系也发生着变化。一开始作为外来者被提防、监视和控制行踪,建立和谐关系后黑帮或者居民时常嘲笑作者对于他们生活的无知的同时,逐步接受Sudhir,在不触及要害的前提下尽可能详尽地告诉作者原委,取得信任的过程漫长而曲折,作者也经常接收到对方“你不是我们,你根本不了解”的类似表达后划清界限、避开原话题。鉴于Sudhir拥有的学识和对主流资源的了解,作者与本地人的关系也越加平等,甚至时常成为帮助的提供者。而到计划区拆迁、作者当上教授后,Sudhir的权力关系有反超趋势,体现在J.T.对作者的态度转变和讨好。不过要注意的是,至始至终作者都被本地人倾向于认为是“白人中产阶级”的代表,二者之间的关系浓缩再现了本地人与主流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


三、内容评论

这本书以小说的形式和深描的扎实功底,高度再现了黑帮和贫民窟的真实生活,揭示了上世纪90年代芝加哥城市鲜为人知的一面。某种程度上来说,严格遵循研究伦理会折损学术价值,作者在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下,能够开展和完成这样的“边缘”研究极其难得、既有意思也有意义,或许弥补了伦理问题上的考量欠缺,而成为流氓社会学的经典著作。并且,作者在研究过程中也在不断完善和反思伦理问题,以诚实而真诚的态度向读者揭示自己的所作所为。因此,我认为不该“因噎废食”,将该书打上伦理不端的标签而疏漏了其丰富和重要的研究内容和价值。


不过本书的不足之处有二,一是作者过于追求细节和真实,显得部分段落过于琐碎,比如第五章贝利女士的街区中占据大量篇幅的对话可以适当精简,而不至于本书给人的整体观感像是研究日记而非研究成果。二是在叙事视角上,本书依赖于聚焦于代表人物的虫子视角,而缺乏从整体结构着手的老鹰视角,与之相比,Gornod Mathews在《世界中心的贫民窟——香港重庆大厦》一书中则能恰当地从空间、人群、商品、法律和未来五个角度系统展示这一大楼如何兼具世界中心和边缘的特质,而Sudhir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研究论点,其思想只是零散地分布在对话、人物评价和质疑反思的片言只语中。


不过,透过这本书,我也体会到作者深入黑帮的勇气,与被研究者周旋的智慧,不下七年的坚持和韧劲,不轻易满足和将就的严苛和始终不泯灭的良心与正义,作者具有的这些品质给后人树立了良好标杆并给予我们不倦的精神激励。

  

作者 复旦大学社会学本科生 周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