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精神卫生日特辑(上) | 《诉说忧伤:抑郁症的社会学分析》

发布者:方志伟发布时间:2022-10-26浏览次数:181

图片


好莱坞著名笑星罗宾·威廉姆因不堪忍受抑郁症的折磨,于2014年8月弃世。当噩耗传出,不少他的影迷会有这样的疑惑:一位看上去如此快乐奔放的开心豆,怎么会与悲伤和忧愁搭上边呢?然而,在《诉说忧伤》一书的作者卡普(Karp)看来,这恰恰是一个需要结合个体层面的病痛体验和社会学想象力来揭示的常常被遮蔽的社会事实,即:抑郁症的后果是灾难性的,可以导致家庭破裂和失去工作,甚至绝望自杀。
作者卡普自小就被一种忧愁多于喜悦的生活所主宰,即便进入哈佛大学念本科时,也被同屋戏称为“脆弱的心脏”(19963)。当卡普成为波士顿学院资深社会学教授时,卡普与抑郁症抗争已有数十年之久。他常常觉得自己的生活被抑郁顽疾一分为二。社会结构对于人如何生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卡普发现这条在学术上似乎行得通的社会学预设前提,完全不符合他的个体经验。不管他在事业上是多么成功,忧伤和悲愁是始终挥之不去的一个阴影。因而,卡普写作此书有着常人所难以理解和体认的情绪和动力。
卡普意识到:在有关抑郁症的写作实践中,存在着两大互不相干的倾向。当忧郁症患者自己撰写故事来现身说法的时候,往往缺少能力对个体层面的经历加以概括和总结。而专业人士对经受抑郁痛苦体验的个体描述和分析多是来自外部不痛不痒的“客观”研判,无法深入当事人的内心来追寻意义。卡普的这本书恰恰要结合主位和客位这两种视角(emic / etic perspectives)和方法,来系统地研究人们是如何来叙述他们的病痛经历,从而提高有关抑郁症的现象学文本的可信度,并藉此引起学界内外对精神疾病和障碍的持续关切。
卡普的写作宗旨是揭示出抑郁疾痛对于患者自身的意义。全书的组织方式围绕着一个令人不安的悖论而展开:抑郁症患者始终被驱使着,将自身断绝与其他人的联系,而这却恰恰是他们最需要建立正常人际交流关系的时刻。由此,卡普将书中的各个章节做了如下安排:从序言到为抑郁建立身份认同、服用抗抑郁药、与抑郁共存和策略调整、与抑郁症病友和家庭成员(照护者)建立交流以及抑郁症与当代美国文化的复杂关系。哈佛医学人类学家凯博文(Arthur Kleinman)对于卡普在研究工具和路径的选择方面,起到了难以替代的作用。本书开篇就引用了凯博文在《疾痛叙述》(Illness Narratives)中的精辟论述,为卡普本人如何感同身受地去理解和认识病患意义打下了伏笔。在以病患、自身和社会为主题的第七章中,他也试图将凯博文的病痛(illness)和疾症(disease)的辨识模式置于社会学的符号互动理论框架内加以揣摩和阐述(1996168-189)。
迄今为止,《诉说忧伤》是为科学主义所劫持的社会学界中罕见的以第一人称来对抑郁症进行描述和分析的民族志文本。作者卡普的过人之处,并不在于其与理论的对话,而是他勇于坦承个人遭遇并且超越主观感受,赋予被社会边缘化的精障患者“谈病说痛”的声音,以娴熟的专业手段,将个体叙事整合在全书一气呵成的篇章之中。《诉说忧伤》最终获得以著名社会学家Charles Horton Cooley命名的学术大奖,可谓实至名归。

《诉说忧伤》的中文版于202210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复旦人类学 潘天舒 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