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选登 | “广西话”的“另类标准化”

发布者:刘秋芳发布时间:2022-08-28浏览次数:134


8月下旬的上海烈日炎炎,我在军训的方队里站了大半个小时,终于挨到了那一声哨响——“原地休息10分钟!
休息期间,教官和大家唠起家常,问起了同学们的籍贯。在了解到我是广西人之后,他抛出了那个在我来沪念大学之后总被问起、但每每都不知该如何回答的问题:“你能说两句广西话吗?”
作为土生土长的广西人,我会说一口流利的广西桂柳方言,但当对方提到“广西话”这个似乎理所应当存在的语言时,我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广西话——广西的哪种话?是壮话、桂柳话,还是客家话、白话?
“要说什么呢?”我迷茫地问。出人意料地,这位来自河南的教官很快给出了非常具体的答案:“就说这句,‘表哥,我出来了喔’!”这一刻我才知道,原来在“非广西人”眼中,所谓的“广西话”并不是某种方言,而是在短视频的传播下被“标准化”了的一种独特口音。
一、短视频与“广西话”的标准化
“表哥,我出来了喔!”出自抖音视频作者“表妹李kk”。李kk是来自广西梧州的一个女生,长着一张十分秀气的“初恋脸”,但其走红网络靠的不仅是长相,更关键的是她那与长相存在巨大反差的口音。在她大多视频中作为开场白的这句“表哥,我粗(出)来了喔”也成了互联网上最具代表性的“广西话”[1]。我对身边的朋友进行了一个小调查,询问他们对“广西话”的印象,在八位没有在广西生活过的人当中,有一半都提到了“表哥”或李kk。
图片
图1:表妹李kk视频截图,图源其抖音视频
李kk并非带“广西话”出圈的第一人。在她之前,互联网上已掀起过几次“广西话”的热潮。最早可回溯至2016年,抖音还未推出,快手刚刚进入主流视野,但一位广西南宁小哥拍摄的短视频已在无意中引发了全网热度。小哥在视频一开始就用悲痛的语调说“难受,想哭”,但因带有壮话口音,听起来很像“蓝廋,香菇”,带有强烈的反差和滑稽感[2]。另一位“广西话”的出圈鼻祖是南宁人周某,他因偷电瓶锒铛入狱,面对电视台采访时,一只手被拷在窗上的他一脸诚恳地说:“打工系(是)不可能打工跌(的)”,“在家里面都没有友仔(朋友)玩”,而看守所里“个个都系(是)人才,说话又好听,uiyo(语气词)超喜欢在里面呐[3]”。因其话语内容的荒诞及口音的独特,这则摄于2012年的视频在16年爆火。
上述三个最火的“广西话”视频的主角确实都是广西人,但所说的并非某种方言,而是普通话,只不过因带上了方言口音而显得很具地方特色。“蓝廋香菇哥”夹杂的是分不清声母“n”、“l”以及送气或不送气音的壮话口音,周某说的是带有白话[4]口音的“南宁普通话”[5],李kk的口音则是两者的混合。由于夹普和南普的语气系统独特,其生动的语气词、上扬的尾调,在短视频搞笑内容的加持下,被认为是有趣、搞笑的。
16年的两则视频其实都更像是无心插柳:“蓝廋香菇哥”没有在网上继续运营账号,周某的视频也只是被网友挖出来的新闻资料;“广西话”这一概念也并未因这两个视频而产生,人们关注的更多是视频内容本身。然而,作为视频博主,李kk拍摄视频以获取关注为目的,在走红以后,她会刻意迎合网友喜好,不断地使用带口音的普通话来录制视频(即使她会讲白话,也能讲不怎么带口音的普通话);大热作品成为了业界标杆,其他的视频作者也会效仿这种口音以博眼球;在爆红的同时,李kk的广西人身份也受到关注。因此,在短视频作者不断地创作与再创作中,在网友对这类视频的观看中,不论是视频创作者还是受众,都将这种带口音的普通话与“广西”联系在一起,形塑了他们对“广西话”的印象。在这一过程中,“广西话”这一概念也被标准化为一种带有白话或壮话口音的普通话,抹去了其他广西方言和口音的身影。
二、广西人与“广西话”
基于上述讨论,在“非广西人”眼中、网络上火爆的“广西话”,实际上是一种在短视频时代被建构并标准化的口音。那么,广西人是如何看待这种“广西话”的?对他们而言,“广西话”是否另有所指?
为了探究上述问题,我对10位广西人进行了简短的访谈,其中8位年龄在16-25岁之间,另外两位则出生于70年代。他们对“广西话”的看法大致分为两种:有一半的受访者认为“广西话”就是短视频中流行的那种,但他们认为它只是某种口音,比如夹普、南普,而非日常生活中自己使用的某种语言。
另一半受访者并不会将“广西话”视作铁板一块的某种语言。他们都提到,所谓“广西话”实际上存在较大的地域差异,比如M告诉我,广西“各民族基本上都有自己的语言”;L则认为“广西话”实际上“十里不同音,百里听不清”;H更是直言:“我们的方言也蛮丰富的,大家却只清楚其中一种(口音)。”在这些受访者眼中,“广西话”是广西地区所使用的各种方言的统称,而非网络上所流传的带口音普通话;一位中年广西人X甚至认为,广西不同地方语言都不同,所以“没有广西话一说”。
图片

图2 广西语言分布图,有超过15种语言,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2012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标准化的过程中,存在着语言与权力的某种关系:在对“广西话”进行着脸谱化表达的短视频里,标准普通话不够“搞笑”,方言难以被非方言使用者听懂,只有因特殊语气系统而显得“搞笑的”南普、夹普被选中;传播得最广的“广西话”超越了广西地区的其他口音或方言,获得了在短视频中展示自己、得到关注的权力;广西方言的多样性被抹去了,使用不同方言、有或没有口音的广西人,都被这种单一的“广西话”代表着。
在认为“广西话”存在较大差异的受访者中,甚至有人会表现出对网络上流行的“广西话”的不满。T表示:“我不喜欢现在那些网上被用来搞笑的那种怪怪的广西话。”H则认为,这种“广西话”已经“被大家玩坏了,还有点嘲笑的意味在”。在标准化的过程中,口音和“广西”联系在一起,并进一步地与“广西人”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对这一群体的固定性印象。限于抽样方法,我们并不能指出广西人对这种印象的普遍看法,但它确实也会给部分广西人带来一定的不适。
三、为何“另类”:主动的调适性智慧
上文采用访谈和互联网民族志的方法,分析了“广西话”被标准化的过程。然而,这种“标准化”实际上也是不那么“标准”、有些另类的。
首先,所谓口音,是指“不标准的发音”,是相对于所谓“标准音”而言的(纪莉、吴逸悠,2015)。也就是说,“广西话”作为一种带口音的普通话,与普通话相比,本身就是“不标准”的;本文借用标准化这一概念,要说明的只是它在传播中形成了固定的样式。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一般意义上的标准化更多地是自上而下推行的过程,而“广西话”的标准化则更多展现了自下而上的主体性,可以理解为广西人在使用普通话时的一种“调适性智慧(潘天舒、张梅胤,2011)”。在普通话的推广下,原本多样的方言在新一代广西人中的使用率已经下降;同时,普通话这一全国通用的官方语言实际上滤掉了方言的生动性,正如有些被访者提到的,“(桂柳方言)很多比喻真的是恰到好处……任何普通话的形容都比不上它!”
而在短视频中流行起来的、带有方言口音的“广西话”,不失为对相比方言来说过于标准、甚至有些刻板的普通话的调整。视频中的“广西话”口音独具特色,虽然略夸张,但确实会令人会心一笑;在用词上也有很多的地方性表达,如李kk所说的“表哥”,并不是带血缘关系的表兄之意,而是源自广西南宁的一种称呼“老表”,用于向没有血缘或亲戚关系的人打招呼,意为兄弟;周某人的用语里也有“uiyo”这一带有地方特色的语气词。
短视频作者自身也在不断地发挥主体性,频繁地在“广西话”和其他语言中进行语码转换,以达成一定的目的。还是以李kk为例,她在录制搞笑视频时会使用“广西话”,但在需要体现煽情、温柔的形象时,又会说出一口流利的粤语或是几乎不带口音的普通话。
因此,“广西话”的流行与“标准化”,或许并不是那么被动的过程。既然这种独特的口音和表达能增加使用普通话时的亲切性和乐趣,又能让非方言使用者听懂,还能在短视频时代吸引流量——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

注释:
[1] 李kk“表哥,我出来了喔”的视频剪辑:表哥,我出来了一分钟纯享版_哔哩哔哩_bilibili
[2] “蓝廋香菇哥”视频:蓝瘦~香菇~_哔哩哔哩_bilibili
[3] 周某的采访视频:不打工原版视频_哔哩哔哩_bilibiliy
[4] 白话:和粤语非常相似的方言,只在语调、部分词语的发音上和粤语有所不同。
[5] 夹壮口音的普通话简称“夹普”,南宁普通话简称“南普”。

参考文献:
纪莉 & 吴逸悠.(2015).口音歧视与社会群体的文化规训——以30年春晚小品的口音研究为例.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07),81-85+146.
潘天舒 & 张梅胤.(2011).于无声处的田野体验:文化人类学视角中的上海聋人手语实践. 中国研究(02),136-154+234-235.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2012).中国语言地图集:2.北京:商务印书馆。

本文为本科生《文化人类学》课程作业
作者:覃文晶
编辑:胡凤松